從萬米高空俯瞰江蘇,蜿蜒千里的海岸是一條細窄的曲線,這里,是中國海上風電的起跑線。自2010年以來,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在江蘇先后建成世界首個潮間帶試驗風電項目、國內首個海上示范風電項目、國內首個大容量海上風機試驗平臺等12個項目,裝機容量達219萬千瓦,574臺風機屹立在南黃海上,傲視四方。
承擔責任盡義務,率先進軍海上風電
廣袤的大海讓人生畏,海底地質條件變化莫測,每前進1公里都是“未知的世界”。作為國內最大的風電開發企業,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將技術難度高、投資風險大的海上風電開發,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戰略表達。2008年5月,龍源電力(20.580, 0.39, 1.93%)在江蘇組建海上風電項目籌建處。2010年3月,成立專門從事海上風電開發的專業化公司——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全力推進龍源江蘇如東3萬千瓦潮間帶試驗風電項目建設,該項目也是全球首個潮間帶風電項目。至此,中國海上風電開發布局正式展開。
敢為行業天下先,破解海上施工難題
“在豆腐上插筷子”,是對潮間帶風電基礎施工最形象的比喻。單樁基礎因其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是目前國外應用最為廣泛的形式。考慮到國內無法生產高強度的灌漿料,進口灌漿料成本高,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自主研制了滿足單樁沉樁垂直度要求的扶正糾偏設備,取消了傳統單樁中的過渡段,既防止了動力沉樁過程中樁頂法蘭受到損傷,也滿足了單樁基礎的垂直度要求。大批量使用無過渡段單樁基礎,顯著降低了施工成本,避免了灌漿料失效的風險,有效解決了潮間帶風電建設難題。如今,海上風電項目單位千瓦造價已控制在1.8萬元以內,大大低于歐洲水平。
如何將風電最低消耗地送上岸?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提出設計單獨的海上升壓站,將電壓等級提高后再送上岸,可有效降低線路損耗,這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探索。為解決超大型海上升壓站運輸及安裝問題,又一次進行大膽嘗試,采用“模塊化設計、分體式安裝”的方式,滿足了復雜海域地質條件下的海上升壓站施工要求,降低了施工船只的載荷標準,為我國和其他國家規模化設計、開發近海風電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培育核心競爭力,打造施工關鍵利器
針對中國東部沿海潮間帶風電場開發,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通過自主創新,研制了適合在潮間帶及近海作業的裝備,建造了大型淺吃水風電安裝船“龍源振華壹號”,解決了大規模開發建設的重要瓶頸,裝備水平達到世界一流。
“龍源振華貳號”將基礎施工和設備安裝兩大功能集于一身,大大縮減了施工成本。該船擁有12級風暴自存能力,更適用于離岸更遠的近海風電開發需要,一舉實現了我國海上風電施工從潮間帶向近海進軍的跨越,成為我國海上風電作業從淺海走向近海的關鍵利器。
開辟廣闊新藍海,探索規模發展之路
以試驗項目為開端,探索潮間帶風電場建設可能性;以示范項目為基礎,驗證大規模開發必要性;以大容量機組試驗項目為平臺,為進軍近海風電做好技術儲備,這是“走創新之路、靠科技取勝”的真實寫照。
世界首個潮間帶風電場,世界首個無過渡段單樁沉樁技術成功應用,世界首個分體式海上升壓站安裝,國內最長單根無接頭海纜,“龍源建造”已實現向“龍源創造”轉變,引領我國海上風電實現規模化發展。
未來,江蘇海上龍源風電公司將深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海上風電漂浮式基礎研究,探索“海上風電+海洋牧場”融合發展途徑,構建未來海上風電盈利新模式,為“可持續海洋創新”注入央企力量。(朱伊男 張昊 鮑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