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印發了《“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強調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特征為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江安縣目前的工業布局,正符合這樣的思路。
“園區內的傳統氯堿化工企業生產的鹽酸可以供給園區內的鋰電企業做原料,鋰電企業的廢棄物又供給化工企業作為水泥原料。”四川江安經濟開發區專職副主任翁啟和介紹,園區企業還制定了鋰電專用堿的企業標準,滿足園區內幾家鋰電企業需求,此外,傳統化工企業產出的輔料等也能供園區其他企業使用,這形成了江安園區綠色化工產業集群基礎。
“蒸汽、水、電、液堿,氨水、氮氣都是我們企業所需要的,而這些在園區內都有配套。”宜賓光原鋰電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潔稱,江安工業園區從2005年開始打造以天原集團為龍頭的氯堿化工,這是吸引他們鋰電材料企業落地江安的優勢所在,園區有氮氣配套生產企業,就不用新建氮氣裝置;有液堿配套的企業,就省去了遠距離運輸的費用。
談到化工園區認定,李潔認為這是對鋰電企業的重大利好,“我們生產鋰電正極材料的過程,對雜質及磁性異物要求是非常高的,這就要求我們上游企業原料和輔料的品質要高。而江安化工園區經認定后,會吸引上端原材料企業入駐,比如硫酸鎳、硫酸鈷生產企業。屆時,園區內企業將相互促進,讓產品品質越來越高。”
目前,江安工業園區生產的材料主要是作為寧德時代電池產業需要的前驅體原料,但化工材料也是動力電池材料不可或缺的部分。按照現在新的規范和要求,化工企業必須進入化工園區,江安已經開始對一些化工頭部企業或上市公司進行前期接觸,其中不乏新能源電池材料這一板塊的企業。此外,在江安縣的規劃中,下一步還將引進電池回收項目,為形成鋰電材料全產業鏈鋪路,延伸“循環經濟”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