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吉安縣油田鎮學海礦業24.23兆瓦光伏發電項目現場一派忙碌,工人們在進行最后的線路調試。3月底項目將實現并網發電,成為我市首個利用閑置尾礦庫建光伏發電的項目,發電后,預計年均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實現綠色礦山與節能減排雙贏目標。
記者在現場看到,群山環繞間,尾礦庫已然成了一片藍色的海洋,與周邊綠色互為映襯,一排排光伏板安裝在架子上,形成一個個光伏矩陣。
吉安縣學海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是一家從事鐵礦開采、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民營企業。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監督和引導下,企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積極創建綠色礦山。“2021年,公司在投資1億多元開展礦山生態綜合修復工程的同時,又投入9880萬元,利用閉庫閑置尾礦庫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學海礦業常務副總經理汪忠鵬介紹,尾礦庫是由采出的礦石經選出精礦后留下的尾礦堆積而成,占地面積大、地形開闊、海拔較高、光照充足,是目前國內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的理想場地,與山地光伏相比,同等規模之下,尾礦庫建光伏發電量更高。
向“綠”而行,低碳轉型。2021年11月8日,在不破壞尾礦庫原有結構和安全設施的情況下,學海礦業首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破土動工,項目選址在礦區東西區的1#、2#已閉庫尾礦庫,占地總面積545畝,之前已被閑置多年。
“項目總投資9880萬元,設計年發電量2216萬千瓦時,預計年實現發電營收1320萬元,平均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相當于節省8860噸標準煤。”據公司副總經理龔傳寶介紹,截至目前,44064塊光伏板已全部安裝到位,10KV架空線路工程已改造完成,發電后,經10KV等級電壓T接到礦區專線,實現自發自用,剩余電量上網,既節能減排又產生經濟效應,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汪忠鵬說,為深入貫徹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未來5年,學海礦業還將繼續利用其他已閉庫的5個尾礦庫,投資4億元開發光伏發電項目1300余畝,并在光伏板下面推廣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為推動鄉村振興,解決農民就近就業貢獻企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