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絲綢之路進入廣袤的新疆,一個個大風車列陣林立,一層層光伏板斜傾向陽。這里,就是被譽為“疆電外送橋頭堡”的哈密。
新絲路帶來新方向
新疆九大風區,哈密獨占其三,風區總面積5.16萬平方千米,占全疆66.3%。全年日照時數3170~3380小時,也是全國日照時數最充裕的地區之一。如此豐沃的“風光”資源,新能源發展注定成為一條必由之路。然而因為遠離內地市場,曾經哈密“風光”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2010年11月,新疆建成“疆電外送”第一通道——哈密至敦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結束了新疆孤網運行的歷史,也開啟了哈密風光資源發展、“疆電外送”的新篇章。
為進一步加速哈密優勢資源轉化,哈密持續增加外送主通道,2013年6月建成“疆電外送”第二通道——煙墩至沙洲750千伏交流輸變電工程;2014年1月,建成新疆首條±800千伏哈密南—鄭州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疆電外送”進入特高壓時代。
3條輸電線路搭起的“電力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把清潔能源輸送到祖國腹地。而經過近百家風電光伏企業的建設,2016年,哈密成功建成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
穩骨架暢通新發展
近年來,為全力服務哈密大規模風電、光伏集中開發,哈密大力建設電源輸送線路,積極推動變電站布局,著力提升當地電網網架結構。
2012年10月,哈密伊吾縣第1座220千伏變電站淖毛湖變投運,增強了淖毛湖片區的供電可靠性,同時提供了風電電力外送通道。
2019年11月,新疆哈密三塘湖—淖毛湖220千伏輸電工程全線貫通,極大促進了淖毛湖風電、光伏新能源本地消納和富余電量外送。
經過近10年的強化,哈密電網形成了以±800千伏特高壓及交流750千伏電網為核心,圍繞哈密市伊州區及周邊工業園區建成220千伏雙回路環網,礦區及新能源開發區實現單環、鏈式和輻射式的網架結構。
依托“兩交一直”的電力外送通道和電力基礎網架,“十三五”期間哈密能源資源優勢得到巨大釋放,電網裝機容量躍升至2204.7萬千瓦,占新疆電網總裝機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新能源裝機更是突破1378萬千瓦,占比62.7%,位列新疆第一。
“十四五”期間,哈密將有力推動“疆電外送”直流第三通道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建設,建成后預計每年增加外送電量400億千瓦時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