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晴隆縣紫馬鄉高高的山坡上,一排排光伏單晶硅組件板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耀眼。
曾經,這里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當地群眾守著大山為生計發愁。如今,這里因地制宜建起了光伏發電站,讓原本貧瘠的土地搖身一變,成了清潔能源的重要基地,不僅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更帶來了“金山銀山”。

晴隆縣紫馬80MW農業光伏發電站 (晴隆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收入有保障,這樣的日子有盼頭。”紫馬鄉栗樹村村民李昌學自紫馬80MW農業光伏發電站開工建設時便在此務工,主要工作是日常維護和清潔。“成為固定工人后,每月有5000元以上工資。”談起如今的生活,李昌學喜笑顏開。
晴隆縣紫馬80MW農業光伏發電站占地面積2480畝,總投資4億元,于2019年9月18日進場施工,同年12月29日并網發電,平均年發電量約為7763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4萬噸。
晴隆縣光伏發電項目是黔西南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黔西南立足山地實際,依托良好的生態氣候資源稟賦,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光伏發電產業在黔西南州遍地開花。
2019年12月,興仁魯礎營光伏電站并網發電,年發電量3654.2萬千瓦;2021年6月,義龍新區安叉農業光伏發電站并網發電,年發電量7200萬千瓦;2021年12月,晴隆縣蘇家屯風光互補光伏電站項目開工;今年1月,望謨縣排沙農業光伏電站項目開工……
截至目前,全州新能源裝機355.32萬千瓦,建成集中光伏電站54個,裝機315.5萬千瓦;建成分布式屋頂光伏電站2個,裝機0.81萬千瓦;新能源發電量達27.55億千瓦。
【記者手記】
隨著清潔能源的大力推廣,黔西南州光伏發電已經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光伏電站等新能源項目的建成投用,實現了“多能互補”,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日益顯著,并逐步成為帶動群眾增收和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黔西南州全州年平均日照時數在1500小時以上,是我省太陽能開發利用最有條件的市州之一。在此優越的自然條件下,近年來,黔西南州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成效顯著,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有效帶動群眾增收。
新國發2號文件提出要加強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建設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加快實施大型風電、光伏、抽水蓄能項目。實踐證明,發展清潔能源的潛力是巨大的,黔西南州也正在這條綠色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