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儲能產業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年,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一年,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疫情仍在延續,但儲能產業仍然保持了高速的增長,走出了穩穩的一大步,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這一年,儲能科學不斷發展,儲能技術迅猛進步,大規模儲能項目快速部署,儲能應用不斷拓展,儲能政策密集出臺,產業發展超出業界預期,中國仍保持了全球第一的市場增長。
三、政策體系初步建立,為儲能規模化發展奠定實現基礎
縱觀2021年全年,中國儲能產業發展呈現出六個特點:
一、單年新增電力儲能裝機首次突破10GW,同比增長220%
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21年底,中國已投運的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包括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以及熔融鹽儲熱)達到45.74GW,同比增長29%。2021年,電力儲能裝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同比增長220%,新增投運規模達10.14GW,其中,抽水蓄能規模最大,為8.05GW;電化學儲能緊隨其后,投運規模達到1.87GW/3.49GWh,規劃在建規模超過20GW;壓縮空氣儲能新增投運規模大幅提升,達到170MW,是其2020年底累計規模的15倍,源側新能源配置儲能以及獨立儲能成為新增裝機的主要動能。
二、各省發布儲能規劃目標,已超國家“十四五”目標
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累計裝機30GW的發展目標,新版《指導意見》發布后,各地基于區域能源發展的切實需求以及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相續發布十四五儲能發展目標。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僅青海、山東、湖南、浙江、內蒙古五省及南方電網儲能的規劃達39GW,已高于國家制定的30GW目標。同時,已有20多地明確新能源配置儲能比例。按照規劃初步測算,儲能裝機總規模預計約達到47GW。根據《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1》預測,2025年中國儲能市場規模保守場景下將達35.5GW,理想場景下將達 55.9GW。這意味著2022年至2025年期間,儲能將保持年均72%以上復合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
表:典型地區儲能“十四五”規劃

三、政策體系初步建立,為儲能規模化發展奠定實現基礎
300多項政策出臺,支持密度和力度達到空前之高。2021年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明確了儲能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支撐技術,為儲能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層面,儲能的直接政策密集出臺,第二部新型儲能指導意見,明確了儲能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新型儲能項目管理規范(暫行)》和《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出臺,將形成儲能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管理體系,為儲能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專項規劃即將發布;新版“兩個細則”,明確了儲能的市場主體地位,推出“新的交易品種”、完善成本分擔機制、建立競爭性的市場價格機制,為儲能開拓了市場獲益空間;電價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拉大峰谷價差,將催生出更多應用新模式。
市場機制仍待進一步完善,價值認定等問題亟待解決。在儲能步入高速發展的同時,對行業能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仍存隱憂。在主要應用領域,儲能還未形成穩定、合理的收益模式,儲能參與市場交易的細則尚處空白;現貨市場如何與調峰市場融合,如何與輔助服務市場形成聯動;如何對儲能的容量價值予以認定,如何建立合理的市場化容量補償機制。這些問題,仍待一步步解決,是亟需深入研究的重點。
四、百兆瓦級儲能項目成主流,技術進步及安全保障是核心支撐
儲能正迎來“大規模”發展時代。2021年,新增規劃、在建、投運百兆瓦級項目的數量再次刷新歷年記錄,達到65個,超過2020年同期的8倍,規模達14.2GW,是2021年新增儲能項目總規模的57%。僅去年12月,山東首批儲能示范項目、湖南儒林儲能電站項目、張家口中儲國能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等十余個百兆瓦級項目相繼并網,給2021年的儲能市場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各類儲能技術路線蓬勃發展,支撐儲能規模化發展。抽水蓄能裝機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年裝機超過8GW,仍是儲能的主流技術。在新型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的裝機最多,通過陽極補鋰技術提升電池循環壽命和“刀片”電池提升單體電池的容量是鋰離子電池技術的兩個重要進展;壓縮空氣儲能和全釩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正在受到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均有百兆瓦級的項目落地。此外,MWh級鈉離子電池的正式投運也為分布式儲能等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選項。未來,除了技術本體,包括大規模儲能的集成技術、調度控制技術、構網型逆變器技術等在內的儲能與電網交互方面的技術將會更加受到市場關注,也是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規模化應用的關鍵支撐。
安全制約產業發展,需要政府監管、標準規范和行業自律三方面協同。根據CNESA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球共發生9起儲能安全事故。2022年開年之初,韓國又發生3起電池相關火災事故。儲能安全是全世界面臨的難題。北京“416”儲能電站事故以來,產學研各方對儲能電站的消防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并在標準制定、消防監管、質量管控、技術研究等方面投入更大的力量,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出臺《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辦法將形成覆蓋從規劃、準入、產品制造、設計、施工及驗收、并網調度、運行維護及退役儲能電站全生命周期的監管體系,明確各相關主管部門及各相關主體的責任,使儲能從業者嚴守產業發展安全底限有法可依。2021年底,工信部出臺了《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本)》,強制性國家標準《電能存儲系統用鋰蓄電池和電池組安全要求》啟動編制;北京市發布了地方標準《電力儲能系統建設運行規范》。行業方面,2021年7月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聯合12 領軍企業共同發起《關于推進儲能產業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行業自律公約》。未來隨著各方共同努力,儲能安全得到有效保證,儲能產業將會迎來更加迅猛發展。
五、市場剛性需求驅動,儲能應用進一步細化
重建設輕運營問題凸顯,共享儲能或成有效方案。為解決新能源場站自身建設儲能成本高、利用率低、質量無法保證等弊端,接受統一調度的共享模式逐漸成為儲能和新能源協同發展的主流模式。據統計,截至到2021年底,已經通過備案或公示的共享儲能項目總規模超過10GW,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湖北、山西、寧夏、甘肅等多個省份。
輔助服務市場機制革新,細分應用方向逐步明晰。目前,調峰、調頻是儲能參與電力市場的主要領域,輔助服務費用分攤和品種較少等問題制約著儲能的發展。)實際執行中輔助服務相關費用由發電側承擔,制約著儲能在輔助服務領域獲得補償的可持續性。新版“兩個細則”規定了輔助服務按服務對象分攤的原則,輔助服務費用分攤機制的逐步完善將推動儲真正進入市場化、商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廣東省電網企業代理購電實施方案(試行)》政策在國內首次明確提出輔助服務的相關費用由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和電網企業代理購電的全體工商業用戶共同分攤,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國外經驗來看,儲能作為快速響應資源,已經在國外市場證明非常有優勢和競爭力。隨著一次調頻市場需求的增多,一次調頻市場有望成為獨立儲能新的價值增長點。《山西獨立儲能電站參與電力一次調頻市場交易實施細則(試行)》允許獨立儲能電站可通過參與電力一次調頻市場獲得收益,擴展了獨立儲能的收益來源。
用戶側配置儲能需求提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關于進一步完善分時電價機制的通知》提出了合理確定峰谷電價價差、建立尖峰電價機制、健全季節性電價機制等;隨著電價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電力市場,取消工商業目錄銷售電價,分時電價機制完善、高耗能用電成本上升刺激工商業用戶的儲能配置需求。用戶側儲能在虛擬聚合、數據中心、5G基站、港口岸電等場景的應用需求也將大幅提升,并帶來一系列商業模式的創新。
六、金融資本加速融入,搶跑儲能賽道高新技術企業
二級市場熱度高,反映儲能市場快速增長預期。隨著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理念的提出以及激勵政策密集出臺,儲能產業發展的確定性大大加強,資本加大二級市場的押注。根據CNESA儲能景氣度指數顯示,2021年,儲能指數大幅跑贏創業板,年末指數為1648點。全年整體上漲64.8%,各儲能相關上市公司對2022年儲能業務的增速預期普遍超過100%。
資本市場對儲能技術企業的關注繼續升溫。據CNESA不完全統計,2021年超過十五家儲能企業,融資總額超過250億元。遠景能源、蜂巢能源均超過百億或數十億元融資,中儲國能、中科海納、采日能源、協能科技等均在億元以上融資。其中既有紅杉資本、高瓴創投、IDG資本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領銜,也不乏三一重工、小米戰投、三峽電能、長城控股、華陽等產業投資人;華控基金,人保資本,泰康創投,中興銀行等財務投資人以及一些地方產業引導基金也涌入到儲能賽道,造成2021年高成長性優質儲能企業投資席位一票難求的局面。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戰略投資方持續看好前瞻性儲能技術,增加對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氫能等技術的投資。預計2022年還將有更多的儲能企業成功融資并順利上市。
央企國企紛紛切入儲能產業鏈。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華能、華電、三峽集團等為代表的央企,從新能源業務對儲能需求出發,不斷加強儲能技術儲備和儲能業務培育,和儲能技術企業展開深度戰略合作。此外,儲能產業鏈企業之間也開始強強聯合,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海博思創等企業創新大客戶合作模式,與電網公司和央企發電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實現優勢互補,協同開發。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開局之年,儲能產業正在蓄力加速,屬于我們的黃金時代大幕已經徐徐拉開,儲能產業如何行穩至遠,有效的支持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應有的市場價值,是時代賦予儲能人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