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湖北省人大代表,潛江市委副書記、市長盛文軍參加湖北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直管市、林區代表團第一組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把潛江打造成為華中地區儲氣、儲能和制氫的新能源之都。
盛文軍在發言中說,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成果豐碩,令人振奮的報告,全省主動作為、砥礪奮進,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交出了“全年精彩”的優異答卷。湖北省委、省政府對于2022年的工作部署,體現了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六穩六保的整體要求,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執政為民、改善民生的擔當和決心,聽后讓人深受啟發、倍感振奮。
盛文軍表示,過去一年,潛江克服國內外復雜形勢、疫情帶來不利影響以及漢江罕見超長秋汛等多重挑戰,切實肩負起湖北省委省政府賦予潛江“勇當標桿”的重要使命,優化實施“一城三區”城市發展布局,加快構建“4+1”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實現“1155”發展目標,朝著“沖刺五十強、建設新潛江”戰略目標奮勇前進。
盛文軍建議,從省級層面利用潛江地下的鹽穴儲氣優勢和地上的化學制氫優勢,把潛江打造成為華中地區儲氣、儲能和制氫的新能源之都。
江漢鹽穴天然氣儲氣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總庫容48.09億方,為中石化在建的最大儲氣庫項目。隨著儲氣庫項目第一口井的投用,潛江將具備鹽穴天然氣儲氣和二氧化碳儲能的商業運作條件,將擠入國家天然氣季節調峰、應急調峰和能源調儲行列。該儲氣庫項目建成后,按一個三口之家日均用氣0.5立方米計算,該儲氣庫可以保障1億戶家庭連續56天的用氣量。
潛江受長飛光纖、菲利華超純石英玻璃、金澳油品升級等龍頭企業拉動,制氫、用氫、氫能的綜合利用已具有30多億元的產業規模。隨著70萬噸氨醇、45萬噸燒堿、500萬噸煉油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潛江氫能就地轉化率不斷走高,逐步具備氫氣的大工業制造能力,有利于發展不可多得的氫能制造產業。
“潛江具備發展儲能產業的綜合優勢。”盛文軍表示,“現有西氣東輸、川氣東送、新粵浙、儲氣庫聯絡線等4條管線途經潛江,孝潛、西氣互通、西氣東輸3期、川氣東送二線等4條管線正在建設,潛江可以說是華中地區名副其實的管道樞紐城市;同時,潛江凹陷巖鹽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中石化對潛江鹽巖資源已有十多年研究,潛江同時具有建設地下儲氣庫獨特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潛江還是湖北省重點石油化工基地、國家循環化示范示點園區,化工產業與綠色能源的循環、石油產業與儲能儲氣產業的對接成效明顯,企地共建協同發展的經驗和模式也相較成熟。”
盛文軍建議,“從省級層面加強產業政策的傾斜,支持有利于消鹽新腔的產業和項目;對受天然氣聯絡線影響的土地集約利用給予必要的用地指標補充;加強基礎設施傾斜,提速江漢貨運鐵路潛江至荊州段的建設進度;同時,對潛江發展能源產業給予一定的產業引導和財力傾斜,促成中石化將天然氣儲氣庫產生的經濟效益留在潛江。”(洪林、關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