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興化灣畔的港前大道邊,兩臺風力發電機直插天際。潔白的尖葉切割開海風,構成了整個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的背景。
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全國首個碳中和工業園區、2021年綠色低碳典型案例十大園區中我省唯一入選園區。
這兩臺分布式風機都是園區生產的,功率分別為7兆瓦、8兆瓦,提供的電力不僅可以完全滿足園區內部使用,還可以通過電力公司為園外的企業提供“綠電”。
從高處俯瞰整個園區,所有的工業廠房、室內運動場的屋頂都由光伏板組成。分布式屋頂光伏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功率為8.2兆瓦。
目前,風機、 屋頂光伏發電系統已全部并網發電。
“要實現減碳,能源是大頭。對于以用電為主的園區,提高‘綠電’的比例,減碳效果最為立竿見影。”產業園副總經理張裕浩說,需要提前規劃園區的能源結構。“我們不僅生產清潔能源,而且希望生產全過程都盡可能使用清潔能源。”
由于臺灣海峽形成的“狹管效應”,福建風向穩定、風力充足,擁有很好的風力稟賦,也自然獲得風電企業的青睞。2016年,中國長江三峽集團與福州市合作,建設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
作為我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三峽集團計劃于2040年實現碳中和。而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作為集團的第一個產業園區,建綠色園區樣板的目標,在規劃之初便已確立。
綠色生產與園區同步規劃、設計。首先就是在供電上,為園區設計了集風電系統、屋頂光伏系統、儲能及微網控制系統于一體的“智能微網系統”。
風電系統,在園區規劃之初已為分布式風機用地、風電系統做好預設;屋頂光伏系統,則在建筑設計時,就有別于傳統BAPV(在現有建筑上安裝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而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體化),用光伏器件直接代替屋頂建筑材料,不僅降低建筑用能,在建筑外觀、設計壽命、受力、防水以及屋面運維等方面還具有更佳性能。
在供電系統之外,園區內各個建筑也追求綠色環保。根據綠色建筑要求,園區各樓房使用節能照明、節能空調設備、環保建材;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從屋頂將雨水收集至地下蓄水池用于綠化……經檢測,建筑節能率達到51.23%,目前已獲評為綠色建筑。
園區建成后,逐步引進金風科技、東方風電、中國中車、中國水電四局、艾爾姆等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風機、電機、葉片、構筑件等海上風電機組大部件的產業鏈。2021年,產業園轉入生產運營階段。
這一年,各入園企業生產的產品價值總額超過100億元。同時,產業園響應國家“雙碳”號召,率先實現碳中和。
由中國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批準的第三方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對園區能源替代、節能減排等手段和措施進行鑒證,并對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核查。
根據核查報告,該園區內所有風電產業工廠、入駐服務企業及產業園運營公司生產運營范圍內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當量溫室氣體,通過建設儲能與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電力使用比例,加強節能管理、注銷減排指標的方式實現了碳中和。
“經過實踐,我們感到對工業園區來說,要實現低碳甚至零碳,提高清潔能源的比例是最有效且最具操作性的方法之一。”張裕浩認為,在福建多地都有相似的自然條件,三峽風電國際產業園的綠色低碳模式或可成為借鑒。(記者 陳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