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浙江大學教授、浙江中控集團董事長金建祥
本報記者 徐蔚冰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已于2021年開始,強調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而儲能建設則成為了這一系統中的重中之重。在大力開展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建設之際,行業內專家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行性分析與建議。浙江大學教授、浙江中控集團董事長金建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可建設規模大,規模化儲能可到10吉瓦以上,可規模化發展承擔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任務。
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更安全高效低成本
金建祥介紹,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是一種以電致熱部件作為儲能輸入,以熔鹽作為儲能介質,以聚光集熱系統作為能量補充,以汽輪發電機組作為電能輸出的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新型儲能電站。其工作原理為,在用電低谷時段或光伏、風電等出現棄電時,通過電加熱器加熱熔鹽,將多余的電能轉換為熱能并進行存儲;在用電高峰時段,利用高溫熔鹽通過蒸汽發生系統與水進行熱交換,產生高溫高壓的過熱蒸汽并驅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同時,通過聚光集熱系統,利用太陽能直接輻射能量加熱熔鹽,以彌補熱電轉換過程的能量損失,提高充放電效率,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的綜合充放電效率可達85%以上。
此外,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還可以通過極低的成本配置天然氣熔鹽加熱爐,在極端天氣(連續陰雨天)及冬季枯水季,根據電網的需求,使用少量的天然氣加熱熔鹽,繼續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金建祥表示,與抽水蓄能相比,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效率更高,經濟性更好,建設期更短,對地理條件的要求更低,對周邊生態環境沒有負面影響。與電化學儲能電站相比,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的儲能規模更大,成本更低,儲能時間更長,使用壽命更長,不存在爆炸、燃燒風險,全生命周期對環境無污染,無需加裝調相機即可提供轉動慣量與無功功率,從而保證電網的頻率穩定與電壓穩定。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以極低的成本加裝天然氣熔鹽加熱爐,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可以提供抽水蓄能電站、電化學儲能電站均無法做到的全天候電力供應保障。
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能大量促進新能源消納
金建祥表示,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能大量促進新能源建設消納。以一個800兆瓦充電功率,充電時間4.8小時,總計3840兆瓦時儲能量的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為例,該電站每年可以消納光伏電量7億千瓦時,按照青海省目前12%棄光量計算,可以幫助青海省解決3240兆瓦光伏棄光問題。
金建祥表示,“新能源+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還能盤活特高壓外送,幫助多省份共享新能源發展成果,共攤儲能成本。
以青海省為例,將“光伏+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打包,通過青豫直流特高壓外送河南,按照河南省峰段和平段平均電價減去河南當地輸配電費用,再減去特高壓輸電費用和青海電網的匯集費用,作為青海的上網電價,即把用戶端的峰谷電價政策傳導到發電端。該方案將特高壓輸送可再生能源電的年利用小時數大幅度提高到了4000小時,大幅度提高了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的利用率,明顯地促進了青海大量光伏的消納。
金建祥向記者介紹,青豫直流外送并不是個例,許多中東部省份在用電高峰都存在電不夠用的情況,將西北的可再生能源通過當地配置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再打包送到中東部地區是可以模塊化復制的。
金建祥建議,應盡快開展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可行性研究,并建議參照抽水蓄能政策,盡快對儲能功率大于800兆瓦的大型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開展試點,并建議開展“新能源+光熱型熔鹽儲能電站”打包通過特高壓外送的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