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部地區風光資源豐富,擁有我國最大的區域電網。隨著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新能源和儲能產業協同發展的支持政策,西部儲能產業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16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儲能西部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陳進行作出上述論斷。
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戰略指引下,我國西部省份聚焦2030年全國風光總裝機12千瓦目標,全力推動新疆、青海、甘肅、陜西、寧夏、內蒙古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建設,實施大規模“西電東送”。在貫徹落實“雙碳”目標的戰略關鍵期,西部地區的儲能行業應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2年西北電網新能源裝機將超1.7億千瓦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進程中,儲能技術對于提高電力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意義已獲得業內廣泛認同。
據陳進行介紹,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儲能電池供應地;新能源汽車占到全球總量一半以上;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超過4000萬千瓦,居世界第一;在建在運電化學儲能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發展速度和取得成果舉世矚目。
可以預見,在風光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建設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同時,與之協同的儲能也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西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資源稟賦好、發展空間大,區域內的風能、太陽能(10.540, -0.67, -5.98%)技術可開發量超過10億千瓦,超過了全國技術可開發量的48%。”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西北分部主任、黨委書記王國春介紹,西北電網是國內新能源裝機容量最大、占比最高、發展最快的區域電網。“預計到2022年西北電網的新能源裝機將超過1.7億千瓦,成為電網內第一大電源。”
王國春分析,為滿足西北電網新能源快速發展的客觀需求,西北區域的儲能產業也將隨之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預計“十四五”期間,西北電網抽水蓄能及新型儲能裝機容量將超過千萬千瓦。
對此,陳進行表示:“建議國家層面推動西部各區域做好前瞻性規劃研究,綜合考慮電網接納能力、國家清潔能源利用目標等因素,明確新能源項目、儲能項目合理規模和布局,避免資源的無效配置。”
至于如何落實,陜西能源局新能源處副處長郭廷波表示,陜西省將以新能源源網協同配置新型儲能為發展重點,以“集中共享式儲能”為主要發展模式。下一步,陜西省將出臺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給予集中共享式儲能電站獨立市場主體身份,要求并確保其納入電網統一調度等內容。“我相信,‘十四五’時期,陜西省儲能產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今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400萬千瓦
近年來,新型儲能規模化應用呈現強勁趨勢,多種儲能技術正廣泛應用于可再生能源開發、消納、綜合智慧能源系統、有源配電網、微電網,在技術裝備研發、示范項目建設、商業模式探索、標準體系構建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新型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削峰填谷等市場化應用規模穩步擴大,對能源轉型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中關村(7.290, 0.11, 1.53%)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陳海生表示,今年是“新能源+儲能”爆發之年。得益于“雙碳”目標的帶動,以及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新能源+儲能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國家以及地方出臺了多個支持政策。
“今年以來,已有21個省份發布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方案,14個省份還明確了2021年度規模指標,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合計127.8吉瓦,如果儲能容量占到10%,預計可達12.78吉瓦。” 陳海生說。
據國家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超過400萬千瓦。
儲能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著技術經濟性、應用安全性、政策環境和市場機制等方面的持續提升完善。
對此,上述負責人建議,“十四五”期間推進儲能行業要從推動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鼓勵新型儲能市場化應用、加快完善新型儲能體制機制、積極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四個方面著手。
“要促進新型儲能與新型電力系統各環節有機融合、協調發展;因地制宜探索靈活多樣的商業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共享儲能、云儲能、儲能聚合、電動汽車儲能等新模式;研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促進儲能成本合理分攤和疏導;以‘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新型儲能技術攻關,推動產學研用各環節有機融合,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提升新型儲能領域創新能力。”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