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蘊含商機與希望的名城;
這是一座迸發生機與活力的名城;
這是一座演繹精彩續寫傳奇的名城;
……
射陽,是一個倍受上蒼眷顧的好地方,擁有海岸線105.9公里,海域面積5130平方公里,分別占鹽城市的17.5%、27%,近遠海風電可規劃面積900—1500平方公里,是江蘇海上風電開發“家底”最好區域之一。循著自身優勢特點,縣委、縣政府以生態破題、經濟落腳,把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放在全球“大格局”中來把握謀劃,打造更有競爭力的海上風電名城。
風,已從這里吹向世界——
優勢發力——以面朝大海的視野謀劃名城
審時度勢,方能成事。這個“勢”,既是形勢趨勢,也是勢頭勢能,把握國家戰略機遇,發揮資源稟賦優勢,贏得未來發展先機。
“打造更有競爭力的海上風電名城,必將助推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生態文明,提升現有裝備制造業層次,不是拼搶現實,而是爭奪未來。”縣委書記吳岡玉站高謀遠。
射陽港是射陽東向出海的“橋頭堡”,是建設國際海上風電創新名城的“主陣地”。射陽決策者們以高質量發展為“度量衡”,在潛心研究了全縣風力資源“底價”和產業前景后,堅定了用好資源“聚寶盆”,端起綠色“金飯碗”的信心和決心。
在“知勢”中謀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海上風電從“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省委賦予鹽城“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成為綠色轉型典范,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的重大使命。鹽城市委把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示范大基地,作為踐行囑托開新局的重要方案之一,向海圖強,“致力于創造有未來的新能源”使命不容懈怠。
在“借勢”中勇攀高,敢闖新路,才能開創新局,射陽港成功晉級“百億級”園區,獲批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經濟規模躍居全縣第一。眾志成城、披荊斬棘,射陽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公用型保稅倉庫、省級示范物流園,3.5萬噸級航道碼頭建成投運,5萬噸級已經開工,41萬平方米后方堆場和5000畝物流園區全面啟用,這里的港口具有“買世界、賣世界”的承載能力。為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合作,舉辦中國·射陽風電產業發展論壇、中丹(射陽)風電產業發展研討會,集聚海內外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助推名城建設。
打造海上風電名城,其時已至。
蓄勢飛揚——以面朝大海的胸襟擁抱名城
疫情下經濟全球化,產業鏈集群重構,勢在必行,海上風電“催熟”平價,企業面臨“渡劫”,面對時局、布局、格局的變化,偏守一隅,難以經略天下。
“從過去‘我們與新能源’,到今天‘我們的新能源’, 一字之差,深切體會是開放成就今天,合作贏得未來。”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王寧語氣堅定。
精于風,不止于風,走出去,請進來,從“融入”向“融合”突破。產業是發展內核,實施開發與制造聯動,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從資源開發到高端制造的攀升,海上到海外的跨越。集聚以遠景、中車為龍頭等22家央企、國企、上市公司、行業前三強企業,去年,新能源實現產值207億元。今年,規劃建設1500畝中丹風電產業園,與歐洲風電強國——丹麥簽訂合作協議,引進世界500強前25強——道達爾參與海上風場開發。全面深化與道達爾能源、弗蘭德機電傳動、天能循環等行業領軍企業合作,全力推進LM葉片、平高儲能等關鍵環節項目,實現研發制造、運維檢測、開發儲能全產業鏈發展。正在大力培育海洋產業,加快布局華電海工裝備、長風海洋牧場,打造藍色海洋經濟增長極。
大市場就要有大通道,如果沒有港口,名城建設就是一句空話,有了一流的港口,就是聯系世界的窗口。聯動鹽城港集團,瞄準國際一流“風電產業裝備母港”定位,與丹麥曲博倫港、格雷若港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手華能,打造海上風電施工運維基地,形成了有專業吊裝碼頭、運維碼頭、裝配場地、備品備件的風電產業母港,完成105米葉片中轉吊裝業務,為未來深遠海超大件運輸提供了技術保障,今年1-10月份,港口實現風電大件運輸557臺套,同比增長116%,射陽風電產業裝備港在國際上從“跟跑”“并跑”已到“領跑”。
打造海上風電名城,其勢已成。
乘勢逐夢——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推動名城
如今的射陽海上風電名城,各種優勢機遇交匯疊加,各類有利因素加速集聚,正在醞釀著精彩蝶變。
“名城建設需要良好的環境,需要科技的支撐,需要靈活高效的體制機制。”射陽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者淼擲地有聲地說。
當前,名城因為眾多國企、央企的加盟,讓這片土地變得不再沉寂,愈加熱鬧起來。據射陽港新能源及其裝備產業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克寧介紹,“十四五”期間,射陽近海海域可規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310萬千瓦。針對深遠海海域可規劃裝機容量超千萬千瓦的實際,正在申報200萬千瓦的深遠海示范項目,助推射陽向“十四五”建成千億投資、千億銷售、千萬千瓦裝機容量的目標鏗鏘前行,引領海上風電產業再攀新高。
科技、人才與企業升級是名城的命脈,建成射陽港風電產業研究院,實施的國內首個15兆瓦風電機組實證平臺,已納入科技部“十四五”重大專項計劃。正在建設丹麥保利泰克防雷測試中心,與中科院、同濟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平臺2個,新能源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90%,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引進高層次人才2個,正全力爭創國家風電產業創新技術中心。
圍繞提升名城發展能級,投入3700萬元的南部園區污水管網已經完成。投資4.5億元,建設3層后勤樓,18層綜合商住樓以及5層宿舍樓的新能源鄰里中心明年底竣工,讓名城服務集聚人氣、商氣和財氣。立足企業發展需要,保持親清的政商關系,全區每個科級干部掛鉤一個億元項目,印制服務聯系卡,標注服務和監督電話,給項目業主開好“方便門”,給服務人員套上“緊箍咒”。
當前,全縣上下正對標省委書記吳政隆寄予鹽城“勇當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要求,積極策應市委市政府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產業基地”“黃海新區”兩大戰略布局,錨定向海圖強、綠色發展,推動目光向海再對焦、要素向海再聚焦,爭創沿海可再生能源發展示范區。
海上風電名城,其興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