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清潔能源技術而言,開發出能將光能轉換成電能的光電器件非常重要。理想條件下,光電器件可以把每次吸收光子后產生的載流子都貢獻給電流。然而對于實際的光電器件,由光子產生的電子—空穴對在產生后不久就會重新結合,導致載流子無法長時間保留。因此,傳統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需要外接一個存儲電能的電池。
近日,蘇州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文,表示設計出了一款可以長期蓄電的光電器件。
在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將二硒化鎢沉積在鍶鈦氧化物(STO)表面,并用氬離子轟擊處理STO表面,使之產生缺陷,在兩種材料的界面區域形成了PN結。在二硒化鎢薄膜靠近STO界面的空間電荷區域,光誘導產生的空穴可以積累并保持,直到有足夠大的外加電壓將它們吸引到電路中。
通過這種方法,光誘導產生的載流子可以保留很長時間。研究人員用藍色激光照射這種器件,然后將其放置在溫度為30K的黑暗環境中7天,再將器件連接到電路,可以提取2.9毫安的電流。
研究人員表示,該新光電器件是清潔能源技術中的一項重要突破,或將能發明出更加高效的太陽能發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