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原文如下:
蒼南縣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蒼政發〔2023〕22號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屬各單位:
《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已經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蒼南縣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3日
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穩定發展預期,加強各類政策協同,推動蒼南縣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現根據省、市《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以下政策。
一、擴大有效投資政策(由縣發改局牽頭實施)
聚焦重大交通、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清潔能源、水網提升、城市更新、農業農村、文化旅游、民生保障等九大工程,謀劃實施項目服務提升年行動,著力推進140個左右支撐性項目,完成投資246.6億元以上,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總量達到271億元左右。
1.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圍繞保障重大項目建設、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縣財政2023年統籌安排資金37.4億元,重點支持重大交通、民生、城市建設、文旅等領域項目建設。
2.加強資金要素爭取。開展專項債項目常態化儲備,加大對已發行債券資金使用進度的督促力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完成2023年累計儲備專項債券項目資金需求30億元。積極做好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政策承接。
3.加強用地用海用林保障。用足用好省自然資源廳關于加強自然資源要素保障,促進經濟穩進提質若干政策措施,加大項目排摸力度,加快推進蒼南縣漁寮和野山海營(半山半島二期)、華東興華風機電機制造等重大產業項目前期審批及申報準備工作,力爭更多符合導向的項目成功列入省重大產業項目清單,爭取更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根據省自然資源廳實施山區26縣民生工程扶持三年行動,申報蒼南縣第二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我縣民生工程項目,按照省地雙方各50%落實用地計劃指標。爭取“未批已填”歷史圍填海通過自然資源部備案132.9畝。完成批而未供土地清理2000畝以上。建立健全年度計劃指標和補充耕地指標縣級統籌機制。研究用好新能源產業用地用海新政策。
4.加強用能要素保障。優化能評審批,重點保障重大產業項目能耗指標,對“十四五”新增能耗指標跨年度統籌使用,年度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用于重大項目能耗平衡。全年爭取騰出用能空間6000噸標準煤,對通過淘汰落后產能騰出的規模以下企業存量用能空間,經第三方機構確權后,用于平衡重大產業項目用能需求。向上爭取5000噸標煤以上能耗指標用于用能權交易。
5.支持推進清潔能源重點領域投資。把清潔能源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要依托,加快構建“千億核電、千億風電、千億關聯產業”全產業鏈。錨定“千億核電”,扎實做好三澳核電建設服務保障,加快一期工程建設,推動二期工程核準開工。錨定“千億風電”,全力爭取海上風電資源擴容,加快1號二期、2號二期、5號海上風電及深遠海海上風電試點項目核準,力爭3號開工建設、2號全容量并網發電。錨定“千億關聯產業”,深入謀劃華東海上風電運維母港建設,開工漢禾硬碳負極材料生產基地,確保遠景風機總裝基地及軸承、發電機生產中心全面投產,力爭百億級關聯制造業項目落地。持續做好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項目前期,穩步推進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國家試點工作,推動“核風光水蓄氫儲”全鏈條產業發展。2023年力爭完成能源項目投資70億元,力爭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增加30萬千瓦。強化存量資產盤活,爭取符合條件的交通、水利、城鎮基礎設施等項目申報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
二、科技創新政策(由縣科技局牽頭實施)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積極融入浙江省“315”科技創新體系,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八大抓手”,重點支持高層次科技人才引育、高能級創新平臺打造、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企業培育等方面,支撐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2023年,力爭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達1.46%,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3.7%左右。
6.強化財政資金保障。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全縣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2023年預算安排科學技術支出14088萬元,主要用于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省市研發機構、市創新型領軍企業的認定獎勵,此外還用于科創平臺創建、上級科技項目和獎項的配套獎補、縣級科技項目補助、縣級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獎勵、大孵化集群建設、科技合作等。
7.提升金融服務科技創新能力。用好科技創新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推動“科創指數貸”專項貼息貸款,2023年,爭取全縣“科創指數貸”授信余額達到2億元,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給予重點支持,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金融服務力度。
8.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引育政策。鼓勵企業招引高層次人才,符合條件的支持申報省級高層次人才“編制池”。支持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積極承接重大科技項目,助力更多優秀科技人才入選國家、省、市人才計劃,2023年力爭新入選市級以上人才計劃4人以上,市級以上領軍型人才創業項目1個以上,新引育碩博人才120人以上,新引育青年大學生、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12000名以上。
9.支持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深化央地聯動、院地聯動,推進白馬湖實驗室“海-陸協同新型能源體系”示范項目建設, 加快華能(蒼南)海上風電先進輸電技術創新中心、浙大蒼南中醫藥聯合創新中心、中科蒼南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建設,做優做強溫州大學蒼南研究院、浙南放射醫學與核技術應用研究院等平臺,努力形成一批海上輸電技術、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關鍵成果。深化“七個一批”工作,持續推進“雙倍增”“雙邁進”行動,確保新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持續壯大。深入實施大孵化集群發展戰略,打造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產業孵化基地。
10.支持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對接三大科創高地和15大戰略領域建設,鼓勵支持具備一定條件的企業,申報省級及以上重大科技項目,爭取省級“尖兵”“領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資金支持,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省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驗收后按本縣相關政策予以配套獎勵;鼓勵企業建設重點企業研究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認定的省級企業研究院、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和省級重點農業企業研究院,按本縣相應政策予以獎補。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依托網上技術市場等平臺,發布技術需求、科研成果,應用“轉移支付”成果池,引導和推動科技成果“先免費試用、后付費轉化”機制。
11.落實科技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基礎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培育庫,落實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讓各類創新主體對扶持政策“應知盡知、應享盡享”。
12.實施企業研發投入獎補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上年度申報統計部門研發費用、稅務部門加計扣除研發費用都在50萬元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和特、一級建筑業企業,按本縣研發后補助相關政策予以獎勵。
13.實施雙創載體激勵政策。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對新通過備案的國家級、省級眾創空間或星創天地制定政策予以獎勵,加強我縣科技孵化載體管理,爭取更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進入國家、省級績效考核A類。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等創新創業載體為在孵企業減免辦公、實驗、科研和生產用房租金。
三、千億產業集群培育政策(由縣經信局牽頭實施)
堅持工業強縣戰略,深入實施鏈長制“十個一”機制,全力推進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進一步優化企業結構。2023年,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
14.統籌集成各類財政資金支持。集中財力支持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先進制造轉型升級、優質企業競爭力提升、集群服務體系構建。2023年繼續從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0.5%以上作為“騰籠換鳥”專項經費,重點用于盤活工業用地、企業整治提升、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等。
15.強化政府產業基金引導。謀劃重點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我縣千億產業集群,聚焦清潔能源、儀器儀表、塑料制品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招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發揮產業基金創新引領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強化科創孵化和產業培育功能。
16.優化金融支持服務。2023年力爭全縣新增制造業貸款12億元以上。發力“首貸戶”拓展,確保全年新增首貸戶600戶以上。更大力度推進企業上市,培育頭部、高市值制造業上市公司,加強走訪調研摸底,補充企業掛牌上市后備力量,力爭新增上市輔導簽約企業1家,完成股改2家。
17.深化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全縣出讓土地總量中工業用地比例不低于30%,工業用地供應量不低于400畝。健全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彈性年期出讓等供應體系,積極探索限地價競核心指標方式供應。完成工業用地大調查,摸清我縣工業用地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以及企業的用地情況。對未完成開發投資總額25%以上的出讓土地,因司法處置、政府風險處置或政府實施優先收購權需要,可實行預告登記轉讓制度。
18.促進工業用地有機更新。推進工業園改造提升三年行動,堅定“以工改工”主方向,鼓勵工業用地增容,引導工業企業開展“零土地”技改,2023年爭取完成低效工業用地整治600畝,工改拆除面積400畝以上、拆后再供地200畝,開工建設40萬平方米以上。
19.加強制造業人才招引培育。以制造業企業人才培養招引為突破重點,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山海協作產業平臺等進一步拓寬人才招引渠道,鼓勵企業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工程,培育卓越工程師2名左右。抓好工業領域中高級職稱評審推薦,推進企業人才培訓,組織參加省市級企業經營管理、員工技能培訓,提高企業管理能力水平和員工技能水平。
四、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由縣發改局牽頭實施)
認真貫徹落實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百千萬”工程,加快構建“352”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搶抓服務業發展新機遇,支持培育服務業領軍企業,爭列省服務業重大項目,2023年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達到5.5%左右。
20.落實財政資金保障。以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重點領域,縣財政2023年預算安排1220萬元,用于重點支持服務業平臺建設、服務業企業提升發展、物流業和快遞業發展、會展業、首發首秀、協會開展公共服務等補助。
21.支持打造服務業重點平臺。積極組織縣內的項目申報省服務業項目計劃,積極組織申報省、市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支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中,合理安排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建設用地。積極組織縣內的項目申報省服務業項目計劃,對成功納入省重大產業項目庫的實施類服務業項目企業給予要素支持,積極組織申報省、市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支持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中,合理安排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區建設用地。
22.支持培育服務業領軍企業。著力推進服務業企業引育,建立蒼南縣服務業企業培育庫,優先支持鼓勵申報省“雄鷹行動”培育企業。修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扶持政策,依法依規對服務業重點企業在資金補助、項目用地、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支持。
23.強化服務業高端人才支撐。統籌推進生產性服務業人才隊伍建設,發布產業人才“緊缺目錄”“招引圖譜”,清單式精準引才。對納入全市服務業緊缺領軍人才目錄的人才,給予相應待遇保障,對全球頂尖人才實施“一人一策”引進、“一事一議”保障。
24.支持信息服務業穩進提質。全面落實國家財稅優惠政策,梯度培育一批省級、市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對新列入省級、市級“云上企業”“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給予支持,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
25.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重大文旅項目建設進度,積極申報符合省重大產業項目的文旅項目,爭取省級產業基金對文化和旅游項目的支持。積極爭取建設用地指標,保障文化和旅游項目用地。統籌現有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對于創成國家級及省級高質量旅游產品的單位制定政策予以獎補。
五、交通強縣建設政策(由縣交通運輸局牽頭實施)
圍繞溫州西南綜合交通樞紐建設,以綜合交通大會戰及納入交通省市建設任務清單項目為重點,提速推進蒼泰高速等道路改建工程、通用航空等項目建設,加快高水平交通強縣建設。 26.挖掘交通有效投資潛力。加快構建“一環兩縱,三橫四通”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速蒼泰高速、瑞蒼高速、168環海公路等項目建設,建成投用新104國道、228國道、靈溪鎮嶺腳村至炎亭鎮振興村“四好農村路”工程、礬藻公路,力爭219省道、煙墩山碼頭開工建設。持續做好甬臺溫高速改擴建、326省道先行實施段前期。大力推進霞關港綜合開發,配合開展港區規劃修編,加快開辟蒼南對外開放大通道、臨港產業大基地。
27.增強財政要素保障能力。圍繞重點交通項目、“四好農村路”、道路交通綜合整治等重點任務,縣財政2023年資金預算安排11.4億元。繼續落實好我縣“四好農村路”建設獎補辦法,推動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持續穩定發展。積極拓寬交通投融資渠道,繼續開展交通項目專項債謀劃包裝。
28.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進一步落實貨運車輛通行證“一網通辦”。取消兩年一次的繼續教育制度,優化駕駛員誠信考核。落實上級關于服務交通運輸從業人員、駕駛員誠信考核等制度政策,進一步做好104國道超限檢測站和海西物流園兩個“司機之家”服務,開展貨車司機等群體重大節日、高溫天氣慰問活動。
六、擴大內需和對外開放政策(由縣商務局牽頭實施)
積極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鞏固提升對外開放優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全力穩外貿搶訂單拓市場,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恢復向好,實施“十大百項”興消費旺市場開門紅行動,努力實現開門紅。2023年,確保出口增長8%,保持全國份額1.23%%比例不降,實際使用外資達到6000萬美元,力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
29.強化財政資金支持。聚焦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促進擴大內需,縣財政2023年預算安排3700萬元促消費資金,擇優扶持一批跨境電商出口企業500萬元。
30.持續釋放傳統消費潛力。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繼續實施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等政策。縣財政繼續安排獎補資金,支持優化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支持老字號企業創新發展,培育精品國潮國貨消費。
31.培育發展一批電商消費新場景。組織開展年度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省級、市級示范項目的培育和申報工作,爭取獲評省級示范類電商直播式“共富工坊”1個以上。鼓勵工坊經營主體利用電商平臺拓展市場,強化資源聯動,構建品牌塑造、項目孵化、IP打造等支持體系。
32.加大外貿支持力度。發動外貿企業出境參展拓市場搶訂單,提高出境費用補助,力爭一季度發動20家次以上外貿企業赴境內外參加各類國際展會5個以上。發動企業參加省、市舉辦的境內外拓市場活動。推動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進一步擴責降費。
33.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積極發動企業參與跨境電商引領型企業申報,開展跨境電商相關職業技能人才100人次以上。修訂出臺新一輪跨境電商扶持政策,加大跨境電商經營主體培育,推動跨境電商出口額穩步增長。
34.支持舉辦系列促消費活動。以“蒼南新消費”為主線,落實商貿主體培育、傳統消費提質、新型消費促進、綠色消費倡導、品牌消費拓展、消費場景提升、消費共富樣板打造、消費市場保障等8大行動,積極申報省級老字號巡回展、夜間經濟樣板城市等促消費載體項目。全縣累計發放消費券3700萬元,力爭撬動消費市場倍數5倍以上。
35.推進新電商建設。舉辦各類電商活動1場以上。引導電商企業加強線上推廣,提升在知名電商平臺銷售排名。鼓勵第三方機構在我縣承辦電商重大活動(含線上線下專業會展、創業創新大賽、對外宣傳等),積極塑造發展形象。鼓勵本縣電商企業赴外地參加各類電商展會,積極對接優質電商平臺資源和渠道資源。研究制定我縣具有競爭性的電商政策和電商人才政策,優化電商生態,打造浙南電商新高地。加大新業態電商引進和培育力度,有序推進電商園區建設,加快電商業態有效發展。
七、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政策(由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局牽頭實施)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雙強”行動,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深入實施鄉村建設“三基三主”十大工程,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推進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引導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88左右。
36.增強財政保障能力。聚焦鄉村振興、農業“雙強”、深化“千萬工程”,以及推動縣城承載能力提升,縣財政2023年預算安排2.48億元。其中,支持農業穩產保供資金0.48億元,農業綠色安全保障資金0.07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0.22億元,支持鄉村建設和治理資金0.48億元,促進農民共同富裕資金0.85億元,城鄉風貌整治提升資金0.13億元,綜合性扶持政策、涉農保險和政策性信貸擔保等其他資金共0.24億元。
37.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23年力爭全縣政府性支農支小融資擔保余額達到10億元、涉農貸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保持平均擔保費率不高于1%的基礎上,對小微、“三農”市場主體給予優惠傾斜。
38.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和耕地墾造。2023年完成申報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1宗,實質性啟動蒼南金錢宜望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程。開展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5000畝。
39.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向上爭取省級區域協調財政專項激勵政策項目、省級特色畜禽集聚區建設、省級鄉村振興綜合試點項目、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創建等項目。爭取省級項目補助資金2.3億元。加快建設蒼南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六個一”特色生態產業發展。推動“一物一碼”在農業領域深度運用,推進“原產地金地標”計劃和“未來農場”建設,打造政府公共倉,做大做強“蒼農一品”區域公共品牌。
40.加強種糧農民收益保障。嚴格落實中央耕地地力補貼資金、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政策。實施糧食安全保障行動,繼續實施規模糧油種植補貼等常態化補貼政策。完成糧食播種面積21.53萬畝、產量8.53萬噸以上。
41.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爭取新增列入省創建未來鄉村名單3個以上,爭取橋莒線列入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帶培育名單,新增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項目1個,爭取省級獎補資金0.07億元以上。深化強村富民鄉村集成改革,通過融合推進宅基地改革撬動鄉村建設發展,加快實現強村富民一體推進。
42.支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積極做好在建農業“雙強”項目的指導工作,向省市爭取農業“雙強”項目補助資金,用于項目建設。爭取省級農藝農機融合示范試驗基地建設項目1個。支持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購置補貼比率提高到70%。爭取省級農業產業團隊項目3個。增加爭取省級產業團隊項目3個。
43.推進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加大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力度,提升臺商小鎮、綠能小鎮、樂活小鎮等整體形象;對照省級特色小鎮考核辦法,開展自查自評、查漏補缺,提高數據報送質量,力爭再獲考核優秀,獲取相應土地指標獎勵。落實《溫州市特色小鎮2023年提升創標行動方案》,制定三個小鎮2023年度重點項目計劃,發揮重大產業項目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44.推動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推動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力爭入圍全省首批十個試點縣。堅定不移實現“大縣大城”戰略,推進縣城承載力典型項目建設,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全面提升縣城產業平臺支撐能力、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公共服務共享能力、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省際輻射帶動能力。力爭縣城規模品質更大更優,人口經濟首位度顯著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新時代“浙江美麗南大門”。
45.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23年我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提高0.6個百分點。全面貫通“浙里新市民應用”,落實“省級共性”全省統一的積分指標體系,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推動面向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更加健全。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由縣人社局牽頭實施)
圍繞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等民生大事,實施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領域。
46.充分發揮財政保障作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積極統籌財力支持民生事業發展,切實增進民生福祉??h財政2023年預算安排69.89億元,用于教育、衛生、社保、農林水等十大民生領域,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8%。
47.支持推進“勞有所得”。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結合我縣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平均工資等因素,嚴格執行省市對我縣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支持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落實社保助企紓困政策,根據國家部署,繼續執行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多渠道支持穩崗擴崗。擴大工傷保險制度保障范圍,探索將用人單位招用的實習見習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等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特定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
48.支持推進“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積極補足補齊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及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短板,加快推進公辦園建設,持續完善新型公辦園創建工作,2023年力爭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5%。深化縣域校網布局調整及教共體建設,加速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實現縣域教共體覆蓋面達100%,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加強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改善辦學條件,積極爭取義務教育領域“錢隨人走”改革政策紅利,力爭消化縣域內200人以下小規模學校,爭取獲得省獎勵性補助1800萬元。實施“縣中崛起”計劃,實施職業教育達標提升工程,實質性啟動蒼南二職、金鄉職校遷建工作。
49.支持推進“病有良醫”。開展同質同標的參保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完成2023年度健康體檢17萬人。將65周歲以上老年人和中小學生體檢周期統一為每年一次。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健康體檢。加快建設高水平縣級醫院,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擴容和均衡布局,優化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增強服務效能,完成新建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床位30張。
50.支持推進“住有宜居”“老有康養”。支持推進“住有宜居”“老有康養”。完善縣級保障性租賃住房相關政策,謀劃、籌集一批保障性租賃住房。新改擴建不少于50家老年食堂,提升不少于10家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580余戶孤寡老年人家庭安裝“一鍵呼叫”設備,新增持證養老護理員不少于158名,建設130張認知癥照護床位。
51.支持推進“弱有眾扶”。深入推進低收入家庭綜合幫扶集成改革,實施好低收入家庭“1619”接續奮斗計劃。2023年實現鄉鎮級“助聯體”全覆蓋,搭建完善縣鄉村三級“助聯體”幫扶網絡,實現整體智治、多跨協同的低收入家庭綜合幫扶新格局。完善低收入群體救助幫扶和兜底保障機制,按照“政策應納盡納、系統集成、對象分層分類、精準幫扶”思路,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統和市低收入家庭綜合幫扶應用場景,以“助聯體”為載體,開展以“眾扶、促強、共富”為核心內容的低收入家庭綜合幫扶集成改革。提高殘疾人“兩項”補貼保障水平,促進殘疾人就業,加強孤獨癥兒童康復,提高殘疾人之家建設水平。落實孤兒和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加強孤困兒童精準保障,發揮“智護幼苗”應用,實現月探訪率100%。深入開展“醫保紓困”行動,全面建立“一困一老一小”特殊群體醫療保障機制。
各領域政策牽頭單位要根據本文件要求,會同財政金融、自然資源、能源、人才等4張要素保障清單牽頭單位,抓緊出臺深化細化的配套政策文件,及時做好政策的宣傳解讀、責任分解和落地實施。各有關單位要盡快制定政策承接落實方案,全面承接省市綜合性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財政政策資金等要素支持;承接舉措要清單化、節點化、項目化;推動若干政策措施精準滴灌、直達快享,確保基層有感、群眾獲益、企業得利。
本文件明確的各項政策措施除標明具體實施期限外,均為2023年全年實施有效。國家、省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的,遵照執行。
蒼南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0月13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