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完全統計,算上傳統車企,追逐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的投資高達千億元,規劃產能近500萬輛,遠超《“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200萬輛產銷目標。但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只有鼓勵創新各種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才有可能把新能源汽車產業真正做起來。

作為資本市場的熱點板塊,新能源汽車一直備受關注。
持續多年的利好政策,使新能源車成為國內市場崛起的新力量,而在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新能源車,以體驗新的出行方式。據統計,去年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為50.7萬輛,目前新能源車產能接近80萬輛,但在眾多新能源車“新面孔”加入后,在建產能已經超過200萬輛。據預測,2020年,新能源車產能將大幅釋放。
自從新能源汽車被提升到國家戰略,民間的造車熱情便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據工信部公開數據,2017年一季度純電動客車累計生產了648輛,同比下降近80%。據分析,不止是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影響上市車企利潤,政府補貼退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此后政策趨于穩定,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從2月開始逐步回升——2月銷售近18000輛,3月銷售逾30000輛。
事實上,在市場保有量爭奪戰、銷量保衛戰紛紛打響時,面對去年國內新能源車50.7萬輛的銷量數字,更多企業選擇殺入新能源車市場,放手一搏。《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現已公布了4批,旨在引導后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種種技術路線和產業布局,而隨著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的平淡,不少車企也開始不斷調整產品線。與之對應的,是參與者的熱情更為高漲。
各路人馬唯恐落于人后,在中國新能源車領域“磨刀霍霍”跑馬圈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有8個新能源汽車項目得到發改委批復。而去年全年,獲得批復的企業總共才7家。也就是說,今年不足半年內的批復量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批復總量。若算上傳統汽車企業的新能源轎車、新能源客車、低速電動車以及更多的新能源改裝車、物流車項目,那么目前國內的新能源造車規模令人側目。
正是因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從準入層面放寬申請資質門檻、鼓勵入局信號的釋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地在建的新能源汽車項目超過30個,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170余家,整體產能超過300萬輛。而根據我國此前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國家原本的規劃是: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
與急遽增加的產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滑坡,未來幾年,能夠在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攫取大額利潤的汽車企業將越來越少。對于拿到新能源車“準生證”的新軍來說,如何應對未來補貼退市后的市場競爭,如何與新能源車市場老將們爭搶市場蛋糕,錯位競爭、開拓細分市場等,則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頭等大事。在享受多年補貼紅利后,新能源車企應該考慮補貼退市后,如何應對市場競爭的考驗。
此外,中國汽車品牌之間的分化逐漸明顯,接下來的競爭需要車企有更多經得起考驗的“干貨”。眼下新能源造車熱潮還在繼續,資質還在審批,產能和投資還將不斷涌入。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增速放緩,競爭壓力加大。大集團依靠“合資+自主”的均衡結構,對沖了市場波動風險,成為“冷市場”的“保溫毯”。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