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如下:
宜春市新能源(鋰電)產業鏈現代化建設
行動方案(2023—2026年)
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根據《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0年)》,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鏈為目標,以鋰電產業為重點,跟蹤培育未來新能源行業,持續延鏈補鏈強鏈優鏈穩鏈,優化產業結構,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增強全市新能源(鋰電)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按照“一區多園三基地”布局,鞏固現有鋰電產業基礎,加快推進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邁進,持續壯大產業規模,力爭到2026年,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收入達2500億元,建成全國重要的鋰鹽、鋰材料、鋰電池基地,構建以宜春為鏈主城市的鋰電供應鏈集群,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重要集聚區。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鏈向中后端延伸,提高鋰電池材料、鋰電池、鋰電池應用等環節在整個產業鏈的占比,力爭達到70%;培育百億級企業6家以上,其中鋰電池企業不少于3家,鋰電池產量超過150GWh。
智能水平顯著提升。打造鋰資源采、選、冶一體化智能生產線,鋰電池領域推廣生產制造執行流程數智化系統;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鋰電池全生產周期能耗智慧化管理,對鋰電材料和回收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企業管理體系變革。
綠色低碳深入推進。深入實施鋰電領域碳達峰行動,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綠色礦山建設,鋰鹽企業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支持鋰電池企業開展退役電池回收、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
創新水平大幅提高。依托宜春時代、江西國軒等龍頭骨干企業,聯合大院大所,圍繞碳酸鋰、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重點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創業平臺(如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數量占比達到40%以上,建有創新平臺企業R&D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力爭超過3%。
二、主攻方向和發展路徑
主攻方向:一是保障資源供給。嚴格落實《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0年)》,加大鋰云母資源開采開發力度;立足鋰云母提鋰技術基礎和優勢,延伸開發鹽湖提鋰、鋰輝石提鋰的開采和提煉工藝,加快鋰鹽加工技術儲備,在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的前提下,集聚各種類型含鋰資源到宜春進行冶煉加工。二是構建產業生態。聚焦正極材料、電解液、電池管理系統、電控系統、電動工具等細分領域,招引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上下游配套項目,著力形成“引進一個、跟進一批、帶動一片”的放大效應;推進宜春時代、江西國軒、比亞迪、欣旺達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釋放碳酸鋰、鋰材料、鋰電池產能;利用各級各類產業引導基金,撬動金融資本配置到高性能鋰電池材料、全固態鋰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重點環節;建設一支專業、契合、高效的鋰電新能源產業人才隊伍,形成人才與資本加速涌入、虹吸效應明顯的良好態勢。三是強化創新引領。積極推動寧德時代等頭部企業在宜春設立研發機構,聯合“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共建江西省鋰電產業研究院和江西省鋰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加大鋰資源綠色開發、廢舊鋰電池回收、鋰渣綜合利用等技術攻關,積極推進鋰渣在水泥、混凝土、道路路基等方面的應用,不斷拓展消納處理途徑,以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打造引領全國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全鏈條、集群式標桿產業。
發展路徑:統籌考慮各縣市區產業結構和分布,錯位發展,優化鋰電新能源產業布局。在區域上,袁州區、宜豐縣、奉新縣等地以鋰資源采選冶、鋰電池關鍵材料為重點,宜春經開區著力發展鋰電池和終端應用產業,在有省級化工園區的縣市區謀劃建設廢舊鋰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產業,推進全產業鏈發展,加快壯大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在產業鏈環節上,重點在高性能正極材料、儲能系統、電池管理系統等領域加大招引力度,著重在固態電池、新型負極材料、電機電控、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回收等領域加大培育力度,同時繼續保持在碳酸鋰、隔膜等環節的領先優勢,力爭打造“綠色、安全、高效”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圈。
三、重點任務
著力打造產業鏈、完善創新鏈、建強人才鏈、厚植資金鏈、提升服務鏈,加快推動五鏈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一)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
1. 加快綠色礦山建設。統籌鋰資源開發方案、開發規模和開發時序,科學評估開發價值與環境影響,推動應用機器人、5G、無人駕駛等技術規模化開采含鋰礦山,支持礦山向無人化、智慧化轉型。強化礦山環境治理,所有含鋰瓷土(石)礦山開采都按照高標準綠色礦山開采,堅持“誰開采、誰治理,邊開采、邊治理”,全過程落實生態修復責任。
2. 加緊鋰渣利用處理。強化政院、企院合作,拓寬合作渠道,引進先進技術,優化工藝流程,做到鋰渣中蘊含的有用元素能提盡提,拉長產品鏈條。推動在宜豐、奉新、萬載、袁州、高安、豐城、上高等鋰渣產出集中區規劃建設符合有關標準、規模相當的鋰渣消納場。
(二)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發展能級
1. 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常態化調度重大鋰電項目進展情況并進行月度通報,召開鋰電專題政企圓桌會協調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加快宜春時代、比亞迪、江西國軒、贛鋒鋰業、欣旺達等產業鏈百億級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志存鋰業、永興新能源、飛宇新能源、銀鋰新能源等碳酸鋰生產企業產能擴張和提級增效;推動升華新材料、欣旺達、鑫合鋰電等正極材料項目加快建設投產;加速紫宸科技、江西正拓等負極材料擴產擴能。
2. 推進產業鏈精準招商。圍繞龍頭骨干企業需求,大力引進配套關聯企業;及時跟蹤行業重點企業布局和投資動態,定期更新鋰電新能源產業招商指引;瞄準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重點地區,緊盯鋰電新能源國內500強、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聚焦正極材料、生產設備、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儲能配套等產業鏈缺失、薄弱環節和新興領域,謀劃儲備一批鋰電新能源重點招商項目,開展精準式、填空式招商。
(三)強化產學研用創新驅動
1. 攻關核心技術。推進宜春江理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圍繞鋰資源開發、鋰電新能源材料研發與產品制備等方向開展科研攻關,重點開發動力和儲能鋰離子電池,強化前瞻技術布局,不斷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環壽命等關鍵性能,降低生產成本。加強與江西省建材集團共建鋰渣固廢資源利用研發中心、鋰渣固廢資源利用產業化生產基地,開展碳酸鋰尾渣綜合利用研究,促進尾渣在建材行業規模化綜合利用。聯合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突破鋰渣直接替代土方填筑路基和大摻量運用于路面基層的應用技術,打開鋰渣規模化利用新通道。推動九嶺鋰業等企業加速長石粉提硅技術產業化進程。
2. 提升協同能力。加強產學研協同合作,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強強聯合,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發揮江西省鋰電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作用,爭取引進中國有研集團等央企來宜建設動力電池檢測中心、新能源測試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強標準化工作,支持企業加快完善鋰渣回收利用標準體系,積極參與鋰離子電池回收、充換電等重點領域標準制定或修訂;嚴格規范涉鋰長石粉和鋰渣處置,加快制定技術規范和地方標準,推動相關標準成為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四)扎實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1. 推動鋰電產業與光伏、建材行業等領域融合互促。鼓勵鋰電、光伏龍頭骨干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開展“光伏+儲能”產業合作。支持建筑陶瓷、道路交通相關企業與鋰資源采選冶企業耦合發展,推動涉鋰長石粉、鋰渣在水泥、陶瓷、混凝土、路基材料等領域中的應用。推動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面向儲能等新能源領域的關鍵產品,以及云計算、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推進鋰電新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2. 推動鋰電產業與金融業、會展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在宜春設立碳酸鋰期貨品種交割庫,打造集交易、信息、金融、物流于一體的鋰鹽大宗商品現貨專業平臺,提升產業市場影響力和產品定價話語權。爭取省級層面支持將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鋰電高峰論壇升格為省部聯辦的高水平行業活動,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盛會。
四、組織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深入實施鋰電新能源產業鏈鏈長制,統籌推進全市鋰電新能源產業鏈發展工作。督促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細化落實各項任務措施,確保取得實效。
(二)強化協同配合。加強市、縣協同,明確目標任務,建立互聯互通、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共同督促、指導推進鋰電新能源產業鏈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協作意識,主動作為、密切配合,形成群策群力、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大政策支持。針對鋰電產業的特點和實際,各相關部門、縣市區要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精準施策,圍繞重點任務分別細化工作舉措和支持政策,壓實工作責任,加大要素資源保障,構建有利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
(四)優化發展環境。深入貫徹營商環境優化升級部署要求,不斷優化服務舉措,改善政務環境,協同解決好鋰電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