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英英 吳可仲 北京報道
2023年上半年,不少儲能電池企業受益于上游原料降價和新產能釋放,盈利水平進一步提升。但與此同時,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企業又不得不面臨殘酷的市場競爭。
不久前,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公開宣布,到今年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同時宣布對產品質量按照行業標準進行質保,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
一時間,楚能新能源在儲能行業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但不少人認為,這其實也反映了價格下行的一個趨勢。鑫欏資訊高級研究員龍志強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受上游碳酸鋰價格下降、電芯產能過剩和需求不及預期等綜合因素影響,電芯價格出現大幅下降,相比過去一年高點降幅超40%。目前,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一些企業為了拿到訂單,出現了降價搶市場的行為。
除了儲能電池端,系統集成商也隨之降價,招投標價格頻現低價。記者采訪了解到,自下半年以來,儲能系統價格進一步下滑,網源側價格已經處于1元/Wh左右。
不可否認,在儲能賽道進入高光時刻的同時,伴隨著成千上萬家新老玩家一窩蜂式爭搶市場,市場內卷正以“價格戰”的形式上演。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執行秘書長劉忠斌向記者表示,儲能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依靠科技和技術進步來達到降本,一味靠價格戰獲取市場必然會帶來各種隱患,也會給行業發展帶來巨大隱患。
降價搶市場
碳酸鋰價格下降是電芯價格下降的顯著原因。從2023年上半年整體數據來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維持17萬元/噸~51萬元/噸,均價32.63萬元/噸,與去年全年均價相比下降32%。
但業內認為,電芯產能供過于求,市場競爭加劇,從而加速價格下降。
記者注意到,一年以來,來自儲能行業的電池企業“老兵”、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跨界而來的光伏組件企業等都在規劃或擴產儲能電池項目,動輒10GWh的產能擴張已成常態,這也讓儲能賽道變得更加擁擠。
從競爭格局上看,高工產研鋰儲能研究所(GGII)指出,第一,二量級(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儲能、瑞浦蘭鈞、海辰儲能、國軒高科、鵬輝能源)企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同時第一、二量級企業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未來2~3年,隨著主流電池企業的產能逐步釋放,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此外,2023年已然成為儲能企業能否占據優勢“排位”的關鍵期。
“電芯產能加速釋放,使得產能走向過剩。”龍志強指出,據鑫欏資訊統計,截至7月底,全球儲能電池名義產能430GWh,實際有效產能也達到400GWh左右,目前企業開工率不高,加上新勢力的不斷涌入,電芯價格一降再降。
龍志強還向記者表示,目前,企業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部分企業為了拿到訂單,出現了降價搶市場的行為。除了寧德時代報價高于同行,實際上其他電芯企業之間的產品價格差距并不大,目前行業價格含稅在0.55元/Wh左右,不同企業報價不同,有的企業會激進一些。
一位電池企業市場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儲能電芯價格處于含稅0.56元/Wh~0.6元/Wh的水平,寧德時代的價格高一些,新廠家會低一些,需要看項目走量大小。
龍志強表示,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目前國內市場中企業的電芯毛利率會有所降低,但是在國外毛利率還是很不錯的。“有些企業報價很低,處于微利狀態,并未跌破成本線。”
在龍志強看來,隨著供需形勢的變化,電芯價格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奔向“4毛時代”。Infolink Consulting也分析稱,隨著電芯企業相繼擴產搶占市場,下半年中國儲能電芯邁向0.5元/Wh以下的價格戰已能預見。
當然,短時的產品價格競爭力并不能代表整體企業的競爭力。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家電池企業的競爭力還是取決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技術與產品。一方面,企業自身的研發實力是否能夠一直推動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企業對于現有成熟產品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更具有性價比。
吳輝認為,“行業競爭已經比較激烈,大企業在大容量、長循環、安全性、低成本指標上更具有優勢,2023年小企業應該會被淘汰一部分。”
系統集成領域競爭激烈
隨著儲能電芯整體水平下滑,其下游環節的儲能系統價格也隨之走低。
8月2日,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海生在“2023第八屆儲能西部論壇上”介紹:“受價格聯動傳導影響,上半年的儲能系統中標均價為1.33元/Wh,較去年全年均價水平下降14%,與今年1月相比下降25%。”
記者注意到,進入下半年,儲能系統價格呈現繼續下滑之勢。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在2023年7月的中標項目中,超七成的中標量來自中國能建2023年度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集采。1C標段報價均價1.305元/Wh,0.5C標段報價均價1.056元/Wh,0.25C標段報價均價0.987元/Wh。以2小時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不含用戶側應用)為例,儲能系統中標均價1.106元/Wh,同比下降26%,環比下降3%。
8月28日,廣西院2023年第一批儲能電站(紅花水電廠)儲能系統集成商采購項目中標結果公示,項目招標總容量為150MW/300MWh,投標報價區間為0.94元/Wh~1.23元/Wh,中標單價為1.15元/Wh。
9月7日,一位系統集成商人士告訴記者,“最近源網側儲能項目的招投標價格已處于1元/Wh上下,高點處于1.1元/Wh的價格,用戶側工商業儲能1.2元/Wh至1.3元/Wh,價格再低點可能電芯安全就無法保障了。”
儲能系統價格的形成,除了電芯價格下降,同樣也是競爭加劇的結果。
當前,系統集成環節已經成為儲能行業的必爭之地,新老玩家無不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在儲能系統集成市場上,陽光電源、科華數據、上能電氣、華為、南網科技、許繼電氣、中天科技和思源電氣等PCS和電力設備廠商,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派能科技、南都電源等鋰電池廠商無不依托自身資源積累和產品制造優勢,延伸至系統集成領域,參與市場競爭。此外,海博思創、奇點能源等專業化系統集成商也不可忽視。
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在2023年上半年正式躬身入局。截至目前,公司已多次參與到儲能系統集成系統招標,被行業稱之為“一條鲇魚”。
龍志強稱,“今年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把戰略重心進一步向國內傾斜,并通過一體化戰略加大系統集成領域布局,不斷吞噬掉其他企業的一些市場份額。”
但他也表示,并不是所有電池廠商都可以這樣做。“對于電池企業而言,如果進一步延伸做系統集成,必須具有一定的終端項目客戶基礎和品牌效應,否則容易將客戶變為競爭對手。”
在采訪中,龍志強告訴記者,由于系統集成商競爭激烈,一旦競爭失利,電池廠作為其上游供應商,訂單也會隨之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