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2017年1月汽車產銷數據。數據顯示,1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36.9萬輛和251.95萬輛,同比分別下降3.86%和同比微增0.23%。
受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坡、春節有效工作日減少等因素影響,當月乘用車銷量環比呈明顯下降,同比略有下降。1月乘用車共銷售221.82萬輛,同比下降1.1%。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發布會上多次強調,1月的數據不能代表作為預測今年整體銷量的有效依據,希望媒體不要過分解讀。
作為汽車產業的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直飽受坎坷,這也正常不過,但是要想“彎道超車”必須直面目前的發展現狀和面臨問題。
數據顯示,1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6889輛和5682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9.1%和74.4%。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5857輛和4978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3.8%和67.8%;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32輛和704輛,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83.2%和89.5%。
新能源分車型產銷情況看,比上年同期,新能源乘用車產銷分別下降59%和66.2%;新能源客車產銷分別下降92.6%和97.3%;新能源貨車產銷分別下降72.9%和74.8%。
“5682輛”的數字確實讓人傻了眼,2016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售50.7萬輛,月均銷售4萬余輛,而在2月8日,鳳凰汽車參加中汽協對于2017新能源汽車市場預測的發布會時,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預測,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底銷售70萬輛,可以沖擊80萬輛。但是1月5682輛的成績是否太不盡如人意,離預期目標太遠了呢?
中汽協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解釋了這一疑問,他說:“這和產品生產目錄有關。” 去年12月30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了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申報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通知指出,2016年發布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1至5批需重新核定。經查閱,發現2016年前五批《目錄》大致涉及新能源汽車企業235家,總共2193款車型。也就是說,235家新能源企業,2193款車型都需要重新核定通過后才能進行銷售,這需要很長的周期。
正是因為車企生產的大部分產品需要重新申請目錄,才導致車企的車無法在市場銷售,因為車企面臨一旦申請目錄未通過,將面臨產品拿不到補貼的風險。因此,車企還在等待新目錄的發布。
2016年9月8日,財政部網站公布了《關于地方預決算公開和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的通報》,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騙取和違規謀取財政補貼的5個典型企業和處罰措施予以公開曝光。
財政部的通報中公示了5家騙補企業,他們分別為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深圳市五洲龍汽車有限公司、奇瑞萬達貴州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客車股份有限公司。5家車企惡意騙補國家財政補貼超10億元,騙補方式與程度不同,受到處罰也不同。
2016年12月30日,新一輪新能源補貼政策正式落地,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其中對產品技術做了嚴格要求,嚴防騙補。
2017年2月4日,工信部網站又發布了7家騙補企業的行政處罰書,公布了對金華青年汽車、上汽唐山客車、重慶力帆乘用車、鄭州日產汽車、上海申沃客車、南京特種汽車制配廠、重慶恒通客車7家車企的行政處罰書。通知中明確將暫停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資質,并將問題車型從《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中剔除。
在各項政策不斷出臺,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秩序規范,健康發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嚴防騙補提高技術水平,逐漸降低補貼標準,真實有效地促進產業的進步也是根本之道。那么,從1月的銷量數據來看,今年中汽協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預測的70-80萬輛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對此,中汽協副秘書長葉盛基作出回應,他說:“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汽車發展戰略,是一定要推進向前的,在發展過程中,通過調整政策來調節產業發展,讓產業更加成熟,包括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的成熟。 雖然1月的數據差一些,但是相信通過一季度的過渡,今年整體而言還是較好的。”中汽協會對今年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很有信心,葉盛基表示,“我們應該從正面的角度詮釋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在宏觀政策和整個汽車形勢下,還是會保持良好的發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