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告別了2022年風電裝機的階段性低谷期后,2023年有望成風電行業裝機大年。據國家能源局的統計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新增風電裝機(10.40GW)已經上揚三成;隨著上半年前6個月的風電裝機容量數據出爐(3.9億千瓦),風電整機商們也將迎來新的一輪業績兌現。
觀察各大風電巨頭的業務策略,我們也發現了另一條發展暗線,即風電整機商均在布局主營業務之外的多元能源業務,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明陽智能(SH:601615)與德國化學巨頭巴斯夫的牽手就是很好的例證。
今年7月21日,明陽智能與巴斯夫宣布在湛江共同投建運營一座風電場,發電量主要為巴斯夫湛江一體化基地提供可再生能源電力。
兩強聯手的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在風電場建設、運營方面已經非常成熟。明陽智能的主營業務,本來是風電整機的制造和銷售,但近些年,這家企業的風電場開發運營業務發展迅速,有望成為其第二業績增長曲線。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明陽智能電站產品銷售和風電場發電業務的營收占比已近23%,毛利率也遠高于整機的毛利率。
(數據來源:雪球)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包括明陽智能在內,金風科技(SZ:002202)、遠景能源、運達股份(SZ:300772)、三一重能(SH:688349)五大整機商龍頭,在保持風電整機業務穩健發展的基礎上,也均在風電場開發運營上進行了布局。
同時,這五大龍頭也將業務“跨界”到了光伏、儲能、氫能等領域,在擴張著自己新能源版圖的同時,尋求下一個增長曲線。
風光儲版圖大擴張
明陽智能是最早“跨界”光伏的風機廠商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從光伏產業鏈來說,大致可分為上游(硅料、硅片、硅棒)、中游(組件、電池)和下游(光伏電站),明陽智能布局的光伏業務,主要集中在中游環節組件和電池環節。
據了解,目前,明陽智能已建成鹽城和韶關兩大生產基地,具備5GW高效異質結電池+組件產能,2024年將實現的N型規劃產能為30GW。
與明陽智能不同,金風科技、運達股份、三一重能布局的光伏業務主要集中在下游。
金風科技的光伏業務主要包括為電站的開發運營,以及也參與部分光伏“整縣推進”項目,變賣電站是獲利方式之一。
同時,金風科技還以產業投資者的角色參與到了光伏產業中。今年7月初金風科技對外宣布,擬在秦皇島投建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其中光伏產業部分總投資高達40億元。
運達股份布局光伏業務較晚,但進展卻非常迅速。
去年9月底,運達股份與華潤聯合成立光伏公司,標志著正式進軍光伏領域。今年,運達股份為浙中糧油交易中心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已經實現了并網,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260.76萬千瓦時,年均節約電費約78.6萬元。
遠景能源是這五大風電整機商龍頭中唯一未上市的企業,但其進入光伏領域當屬最早,則更早些,至少可以追溯到2015年。
不過,遠景能源入局光伏產業的形式非常獨特,其提出了“能源互聯網”概念,推出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光伏電站資產運營管理系統波羅光伏云平臺和國內第一款光伏電站風險評估評級產品“睿評”,以“賣水人”的身份參與到了其中。
風光儲是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節點,在當前風光儲一體化趨勢以及風光配儲政策的要求導向下,風電企業入局儲能大多是站在發展戰略角度來考慮。
今年4月,金風科技在投資者平臺表示,公司積極關注儲能技術和市場發展動態,現階段主要聚焦于負荷側能源綜合服務業務的能力培育和市場拓展,處于業務成長初期。遠景能源則構建了包括電芯在內的全棧技術能力,在電芯、系統集成、溫控、消防等各環節均有涉及。
三一重能則側重儲能電站的開發運營。今年5月,三一重能在其披露的相關IR文件表示,公司未來儲能電站規劃仍以運營管理為主,一方面可滿足配儲要求,另一方面有一定的資產增值空間。
運達股份的儲能業務既包括風冷/液冷產品、戶外柜、變流升壓一體倉等儲能產品,也包括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另外,運達股份還自主打造的溫州洞頭儲能生產基地,具備年產能2GWh高端儲能裝備生產能力。
近些年,隨著氫能的快速發展,整機商也開始布局氫能業務。氫能產業鏈主要包括制氫、儲氫、運氫、加氫以及氫電池制造、氫能應用等環節。細觀整機商的氫能布局,主要集中在制氫環節。
比如,去年8月,明陽智能在廣東陽江啟動了全國首個“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水制氫”融合項目;9月,金風科技全資子公司投建的勃利縣20萬千瓦風電制氫聯合運行示范項目開工;今年3月,遠景能源聯合投建了赤峰市能源物聯網零碳氫氨一體化示范項目,其制氫能力 24200噸/年。
除了布局制氫項目,明陽智能還布局了制氫裝備,其研發的堿性水電解制氫裝備,其單槽產氫規模可達1500-2500Nm³/h,為當時單體產氫能力全球最大的電解槽。
在氫能業務上,運達股份顯得與眾不同,其業務主要以EPC總承包為主,曾參建設了國內首個綠電制氫項目河北鴻蒙張家口風電光伏發電綜合利用(制氫)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