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不少在鄭新能源車主稱,鄭州市域內幾乎不同品牌新能源充電站迎來漲價,相較于平日最便宜的“深夜階段”,漲價后的充電費用,漲幅接近一倍。
頂端新聞記者查詢發現,除了鄭州,全國其他城市新能源充電站也迎來一定幅度上漲,特來電充電相關工作人員稱,目前在鄭區域充電價格由當地子公司進行調控,總部對此無權干涉。
鄭州多品牌充電站充電價格上漲
頂端新聞記者查詢發現,鄭州目前主流充電站的充電品牌包括特來電、聯合、星星充電以及e充電,上述充電品牌充電樁在鄭州市區內分布數量均破百,充電場區均遍布鄭州市域6區,其中又以星星充電更甚,截止至7月18日,星星充電在鄭充電樁數量已經破千,僅在北三環與中州大道附近一處充電站,充電樁數量為72個。
以星星充電為例,市民王先生于7月7日1:40在商務外環星星充電站進行充電,共計充電25.881度,消費13.2元,平均價格為0.51/度,(其中停車費用為限時2小時,超過首小時收費4元,),7月18日,上述位于鄭州商務外環的星星充電,同時段價格為0.78元/度(加上服務費)。
除了星星充電外,頂端新聞記者發現,e充電(國家電網)所在的鄭州市域內的充電樁也迎來價格上浮,楊琳于今年5月13日2:49在紫荊路e充電,共計充電38度,一共消費15.62元,平均價格為0.41/度,如今該充電樁在0:00-7:00時段,充電價格為0.62/度,漲幅近50%。
而類似于特來電、聯合等品牌充電站充電價格相較之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上漲,漲幅均在30%以上。
同品牌不同區域、相同時段充電價格漲幅不同
此外,頂端新聞記者發現,即使是相同品牌的充電公司,但是在不同區域內、相同時間的情況下,充電費用也不相同,漲價幅度也不相同。
以e充電為例,漲價后,e充電當日最高充電價格為1.69元/度,在14:00時段,鄭州市區內該品牌最高充電價格為1.69元/度,最低充電價格為0.82元/度。
在探訪過程中,有市民向頂端新聞記者反映,以黃河路花園路附近兩處相距500米左右的e充電充電站為例,由于其原本同時段價格不同,經過上漲后,價格依舊有0.06元/度的差價,“這就讓人覺得很困惑,為何相同品牌的充電站價格不同,漲價的幅度也不相同?”有市民稱。
而這樣的情況,幾乎存在于各個充電品牌中。
e充電相關工作人員告訴頂端新聞記者,商用充電樁充電共有兩項費用,分別是電價及服務費,其中電價是由國家規定的,充電樁是由省政府規定的,充電服務費標準上限由省級人民政府價格主管或其授權的單位制定,用于彌補充電設施運營成本。
“如果市民覺得所在充電區域價格昂貴,可以自行選擇較為合適的時段或地區進行充電。”該工作人員稱。
而特來電充電相關工作人員告訴頂端新聞記者,該公司目前在鄭州區域的充電站價格及服務費調控均由當地子公司直接負責調控。“他們是有這個權利的,而且不同充電站可能屬于不同子公司,因為不管是基礎服務費用還是充電電價的漲幅,都是由他們直接說了算的。”
同時該工作人員稱,針對子公司調控充電價格的事宜,特來電總公司無權干涉子公司的決定。
但同時,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品牌也推出了充電會員價以及套餐價,大多數車主只需每月繳納固定的會員費用,即可在全天所有時段享受0.06元/度左右的充電優惠。
運營成本高、用電方案變更或為運營商“集體漲價”原因
事實上,商用充電站悄然漲價,鄭州并非個例,幾乎是同一時間,上海、杭州等地也有網友爆料稱,自己所在的城市商用充電站充電費用迎來大漲。
有網友爆出的截圖顯示,上海虹橋一地充電站,午餐時段(12:00-13:59)漲價超過0.6元,目前價格為2.05元/度。
而不少城市、不同品牌“協商式”的漲價引來網友熱議,有網友不解為何充電站充電費用突然漲價,也有網友質疑充電公司是否已經“布局完成,只待進場收割?”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告訴頂端新聞記者,市場上充電樁漲價原因可能是因為其背后運營商成本經營問題,“目前充電樁的運營商,大部分都不盈利,可能除了少數頭部的特來電等可以盈利以外,其他的運營商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張翔解釋稱,如今市面上運營商經營的公共充電樁的電價,普遍比家用充電要貴很多,“在一般一線城市,運營商用電價格平均一度電為2元左右,但是車主夜晚在家充電,一度電為0.3元左右。”價格的差距會造成運營商運營成本的提高,“此外,運營公司需要給停車場支付額外的停車費用,這個也是不小的開支,再加上如今市民們在公用充電樁充電熱情下降,自然會造成運營商虧損持續增加。”
同時,張翔認為,此次多城市不同品牌出現漲價情況,或許同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有關。根據《通知》,6月1日起實行新的電價方案,《通知》中明確,新電價方案將用戶用電價格逐步歸并為居民生活、農業生產及工商業用電(除執行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以外的用電)三類。而大型充電站的用電被劃歸到了工業用電中。
政府可出臺多種可行措施保障車主權益
但是同時,張翔告訴記者,他并不認為目前公用充電市場會出現“集體收割”現象,“目前國內較為主流的充電品牌有5種,且整體實力較為均衡,都處于發展中階段,且大多都在尋求投資,因此目前是不會出現直接對目標群體進行收割的現象。”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認為,就多品牌充電站幾乎“共同漲價”,相關政府部門則應介入調查,避免部分運營商成立“壟斷性質的聯盟”或有“共同協商漲價”行為的決策過程,“如果有則涉嫌不正當經營。”
對于如何穩定公共充電價格,宋向清認為,政府應將其視為公共服務設施組成成分,通過政府層面宏觀調控,統一制定相關合理價格切身保護車主權益。
張翔稱,為避免運營商出現寡頭情況,當地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對不同運營商實施分區管理,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避免一家獨大,肆意調控價格的情況出現。(頂端新聞記者 曾令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