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這次是真的“出圈”了!不久前,一眾印媒和網友紛紛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發文,怒斥比亞迪在商業貿易中的不負責任行為,“詆毀我們的聲譽”。然而,這個南亞鄰居歇斯底里背后,真相卻令人大開眼界。
外媒報道,為響應《巴黎氣候協定》,印度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能源公交,為此向比亞迪送上了一筆228億盧比(20億人民幣)的大單,采購1000輛比亞迪純電動公交大巴。然而,印方卻提出先交10%的預付款,車輛全部交付后再付余款的“奇葩”要求。
鑒于前者過往“事跡”,比亞迪則直接要求:印方付全款,才給發貨。原本這是商業問題,但印媒卻鉆起了牛角尖,甚至還倒打一耙,“比亞迪的交付方式刺痛了印度的自尊心,暗指印度是不講商業信用的國家”。
在業內看來,印方故意把小事鬧大,似有博取國際同情之嫌。然而,向來喜歡幫腔印度的外媒,這次卻出奇地選擇集體沉默。對此,印網友也格外驚詫:為何沒人幫我們說話?顯然,靠薅羊毛出名的南亞大國,在歐美眼中,這次實屬無理取鬧。
這次比亞迪做錯了嗎?筆者看未必,一旦比亞迪同意10%的預付款模式,恐怕接下來尾款就會難以收回。畢竟近些年,“印式套路”早已讓諸多世界知名企業深受其害,比如中國小米、美國亞馬遜、韓國浦項鋼鐵、英國沃達豐等,都曾被對方以各種理由罰款、沒收資產。
顯然,早已看穿了印度套路的比亞迪,自然不會同意“預付款”的模式。殊不知,南亞大國一番怒薅外企羊毛背后,卻隱藏著一個“印度制造”的大國夢。前不久,與馬斯克會見時,莫迪再次提在印度建特斯拉工廠的建議,似乎就已說明了印度雄心。
不過,人家馬斯克不接這個茬,對建廠時間更是含糊其辭。既然新能源車產業一時半會兒沒法起步,印度也就只能從比亞迪買公交大巴,結果還被后者結實教訓了。不得不說,對于想一直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老仙,這無疑是一次重擊。
不可否認,目前印度制造業水平屬實拿不出手。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印度最大車企塔塔集團還停留在組裝階段:剎車系統來自德國,芯片用的是意法半導體,電池和電機是從大陸買的等??梢哉f整個制造鏈條,只有工人是印度的,而組裝出來后,性能不好不說,還成本奇高。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不僅早已脫離了人工組裝,而且向更高端的“中國智造”轉變。在新能源汽車上,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民企,更是建立了完善的配套產業鏈,實現規?;a,甚至可與特斯拉一較高下。
如今,中國不僅在新能源汽車、大飛機、人工智能等高端制造上,快速完成了升級,而且在頗為冷門的“冰花醇酶”分子賽道也同樣如此。
眾所周知,機體老化是難以避免的人體自然現象,但若插上科技的雙翼,前者就可以被干預。2013年,哈佛團隊率先發現上述所謂分子,具有在減緩端粒變短速度,進而促成機體深度抑衰潛質后。而嗅覺敏銳的美日生物企,第一時間就將其端上了富豪們的“餐桌”。
尤其是,美方在實現技術突破后,非但不進行技術分享,反而采取饑餓營銷的策略,只對全球富豪名流圈出售。即使單克售價門檻被美日哄抬至五位數“天價”,但仍難阻擋富豪們對年輕的渴求。據了解,中國富豪每年通過東、喵等跨境渠道,在美日版科技上的花費就遠超百億。
好在中科院研發出更先進酶制備法,并在中國制造加持下,實現冰花醇酶“白菜價”量產。而投入市場后,美版分子很快就別“趕出”平臺,甚至還被國產分子割了韭菜。
正所謂沒對比就沒傷害。正如外媒所言:世界工廠的實現,不是靠打劫跨國企業來實現。因為無厘頭“宰客”,近幾年,印度也開始遭到“反噬”:截至去年7月,在印注冊的5079家跨國企業,已有高達1777家撤離,占比35%。在網友眼中,這次比亞迪的做法值得點贊。
在業內看來,這次比亞迪要求20億全款支付,然后再出貨1000臺電動大巴,顯然是對印打響了第一槍:生意模式變了。無疑這個小米、華為等中企提了一個醒,我們手里也有反制的“底牌”,根本沒必要再低聲下氣。對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