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下旬開始,水電大省云南因來水不及預期再傳限電消息。自去年夏天同為水電大省的四川因天氣影響限電后,綠色轉型中的電力系統如何保障安全與穩定供應再度成為話題。
為解決以風光儲為代表的新能源“靠天吃飯”的隨機性和波動性,風光儲行業的一體化發展勢在必行。風光儲一體化如何更好地進一步統籌發展?3月28日至30日舉辦的2023中國國際清潔能源博覽會暨中國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期間,多位專家在2023華夏風光儲產業創新大會上圍繞這一話題提出建言。
“中國的能源轉型不是簡單的能源轉型,是和中國的產業結構、工業結構、制造業緊密相連的,具有復雜性,需要從能源和工業兩個協同推進。”博眾智合(Agora)能源轉型論壇中國電力項目主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專委會委員尹明提出,風光儲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關鍵不僅是技術的集成與發展,更應關注如何創造出適合適應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傳統能源的政策體系、政策保障以及市場。
尹明認為,新型能源體系不是一個行業概念,而是一個社會經濟概念,是能源安全新戰略與現階段我國面對的動蕩不安的外部環境和復雜艱巨的內部發展改革任務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對于新型能源體系,安全是底線,是前提;清潔低碳是發展的主題、主線,是長期任務;高效是任何時候都應該重視和堅持的。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認為,“十四五”將是電力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在2025年扭轉煤電發電上升的趨勢,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奠定基礎。
“技術突破后,互聯網企業很容易成長為能源企業。”彭澎以滴滴為例,隨著新能源汽車替代,滴滴通過其平臺可積累大量司機充電習慣的數據,形成購電的最優算法,隨后可通過自建充電樁、成立售電公司等方式從電力市場批發購電再在特定時段銷售給司機,賺取電價差,也可以自建分布式光伏進行售電,通過以上方法均可深度參與電力市場。
彭澎表示,體制改革亟待推進,真正體制改革或者電力市場改革現在剛剛開始,碳中和是一個系統工程,注定了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可能是國家大包大攬,離不開企業的參與。
中國能建智庫縱橫五洲研究院董事長李劍鋒認為,新能源規劃設計、投融資、建設和裝備服務行業除了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外,要結合風光儲氫氨和源網荷儲等實際應用場景,按照技術成熟度和場景適用性更多地用一些先進的數字技術,為客戶和市場提供一體化和全生命周期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和更好的環境社會價值,如數字電廠、數字化管理和運營平臺、機器人輔助定位安裝、自動清洗、光伏智能跟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