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總市值超過1700億元的光伏龍頭通威股份(600438)發生人事巨變。
3月21日晚,通威股份公告稱,公司董事長、CEO謝毅辭任并不再在公司擔任其他任何職務,接任這兩項職務的為劉舒琪,記者從多方確認,接任者劉舒琪正是通威股份實控人劉漢元的女兒。
上述公告顯示,通威股份董事會于3月19日收到董事長謝毅提交的書面辭呈。接近通威股份的人士告訴記者,“尊重謝毅先生個人意愿,經公司董事會慎重考慮,同意其辭去公司董事長兼CEO及其他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光伏行業持續火熱,不少光伏大佬離職創業,不過,謝毅的去向暫未明確;另外,通威股份正處在拓展組件業務,布局光伏一體化產能的關鍵階段,此番人事巨變也顯得格外敏感。
準“90后”接棒董事長一職
通威股份表示,根據《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關規定,謝毅的辭職報告自送達董事會之日起生效。同時,謝毅先生的辭職不會導致公司董事會成員人數低于法定最低人數,不會影響公司董事會的正常運作及公司正常經營管理工作。
通威股份稱,謝毅在公司任職期間恪盡職守、勤勉盡責,為推動公司近年來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司董事會對謝毅先生在任職期間為公司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記者注意到,謝毅是在2019年5月選出的通威股份第七屆董事會上開始擔任董事長一職的,而在此前,該職務由通威股份實控人、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擔任,彼時,謝毅“接棒”劉漢元也被視為推進通威股份高管團隊年輕化的重要一步。
資料顯示,謝毅是一名妥妥的“80后”,當謝毅在2011年以總裁助理身份正式進入通威集團時,他也僅有27歲。不過,就在此后短短數年,謝毅就帶領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陽能成長為光伏電池領域頭部供應商,光伏電池也成為通威股份旗下核心板塊之一。
謝毅辭任后誰將掌管這家千億光伏龍頭是各方關注的焦點。通威股份公告顯示,為保證公司經營決策的順利開展,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并經公司提名委員會提名,公司于3月21日召開第八屆董事會第九次會議,選舉劉舒琪為公司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兼任公司CEO,任期為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至本屆董事會屆滿之日止。此番人事變動后,通威股份董事會下設專門委員會成員也將相應調整。
劉舒琪此前擔任通威股份第八屆董事會董事、公司總裁助理及光伏商務部總經理等職務,期間負責公司硅料、電池、組件業務的采購、銷售集中管理工作。
公告顯示,劉舒琪具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帶領公司不斷開拓光伏市場,構筑了具有突出優勢的供銷體系,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關系,取得了優異的經營成績,體現出卓越管理者的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劉舒琪生于1989年,是一名準“90后”,畢業于英國倫敦女王瑪麗大學。記者多方確認,劉舒琪正是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女兒。在光伏行業,“少壯派”掌舵或“二代接班”的情況已較為普遍。
多名通威高管曾離職創業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年來,在光伏行業持續高景氣背景下,通威股份多名核心管理層離職創業,典型代表是現任青海麗豪董事長的段雍以及華晟新能源CEO周丹。
2021年5月,段雍在離開通威股份之前擔任公司董事及下屬永祥股份董事長一職。永祥股份是通威股份多晶硅業務板塊的核心企業,段雍離任之時正處于多晶硅價格上行周期,由于多晶硅供應持續偏緊,其價格在2020年下半年以來的兩年多時間里從5-6萬元/噸漲至超過30萬元/噸。作為多晶硅龍頭的通威股份也顯著受益于這波行情。
段雍離任后,其去向一度引發關注,直到去年7月,段雍以青海麗豪董事長的身份重新回到大眾視野。青海麗豪成立于2021年4月,是硅料新勢力企業之一,去年8月,青海麗豪完成了22億元B輪融資。此外,根據愛旭股份去年12月的一份擬增資青海麗豪的公告,青海麗豪的投后估值已經達到138.5億元。
近日,段雍表示,目前,青海麗豪一期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已經順利投產運營,二期項目于2022年10月開工建設,正在加緊推進建設,預計今年9月份投產,項目全面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產值200億元,利稅50億元,解決就業3000余人。
加入華晟新能源的周丹同樣受到關注,在離開通威股份前,他的職務是通威太陽能董事長兼總經理,巧合的是,謝毅在擔任通威股份董事長后于2021年卸下了在通威太陽能的兼職,接棒者正是周丹。
華晟新能源是業內布局異質結電池技術較為領先的企業,在當下電池技術迅速從P型切換至N型的過程中,異質結是主要方向之一。周丹近日在一場公開活動中透露,華晟新能源在異質結超薄硅片的開發上進展顯著,未來隨著無主柵、銀包銅、光轉膜等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公司異質結產品的效能優勢將更加明顯,制造成本將持續降低。
與青海麗豪一樣,作為新勢力企業的華晟新能源也完成了多輪融資。今年1月,華晟新能源宣布完成超20億元的B輪融資,據公開信息,近日,公司又完成了4億元B+輪融資。
“眼下光伏行業非常熱門,參與者眾多,市場空間不斷放大,不斷地有創業者及資本進入,也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人員流動。”一家光伏行業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創業公司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管理、運營等體系都需要從零搭建,對創始人個人的依賴非常大。
那么,此番離任后,謝毅是否也會像段雍、周丹等人一樣開啟創業之路?對此,記者多方了解獲悉,一方面,謝毅在離開通威股份后不會進入通威集團,可以說是“徹底”離開通威;另一方面,接近通威股份的人士向記者表示,“關于謝董個人未來的規劃,我們確實不太清楚,未來的事情未來也會慢慢清晰。”
組件業務進展迅速
通威股份此番高層變動的另一個敏感之處在于,當前正是通威股份加速拓展組件業務,從過去主要布局多晶硅、電池環節轉向光伏全產業鏈布局的關鍵階段。去年8月,通威股份中標華潤3GW組件集采,標志著這家光伏龍頭拉開了大規模介入組件業務環節的序幕。
去年9月,通威股份正式官宣斥資約40億元,在江蘇鹽城市投資2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當月底,通威股份高效光伏組件制造基地項目簽約活動在江蘇鹽城舉行。此后,通威股份又陸續中標了多個光伏組件招標項目。
就通威股份的業務邏輯而言,過去兩年,受益于多晶硅價格持續上漲,通威股份多晶硅業務量價齊升,獲益豐厚,2022年,公司凈利潤預計為252億元-272億元。
然而,多晶硅的行情不會一直延續,去年底,硅料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從30萬元/噸的高點最多跌去了60%左右,今年以來,硅料價格有所回升,目前約在22萬元/噸左右。由于今年下半年硅料新增產能將密集釋放,業內普遍預計硅料難以長期維持在現在的價格高位。
屆時,硅料價格下跌,通威股份等硅料龍頭難以繼續通過硅料業務獲得超額利潤,相應地,光伏產業鏈的利潤將向下游電池、組件等環節進行再分配,為鎖住利潤,拓展下游組件市場業務成為通威股份的可選項之一。
通威股份入局組件業務以來,進展也頗為迅速,雖然目前準確的數字還有待官宣,但業內普遍認為,通威股份將進入2022年中國光伏組件出貨量前十,去年出貨規模在9GW左右;而在今年,通威也將制定更龐大的組件出貨目標。
記者注意到,本次接任通威股份董事長的劉舒琪此前擔任的職務之一正是光伏商務部總經理。近日,通威股份連續獲得多個海外組件訂單,例如,3月1日,通威海外團隊與奧地利光伏供應商Minlea簽署了100MW組件供應協議,達成長期戰略合作;上月底,通威股份與奧地利光伏企業Energy 3000Solar GmbH簽署了3年1GW通威高效組件供應框架協議。
東吳證券此前在對通威股份業績預告進行點評時表示,公司縱向布局組件業務,產能上,2022年底,公司組件產能約13-14GW,2023年組件新增產能66GW,預計年底達80GW。出貨上,公司2022年組件出貨約8GW+,展望2023年,預計公司組件出貨約30GW,盈利將觸底反彈,2024年進一步提升至50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