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人類的文明起源于火,‘老火’在地下,‘新火’在地上。‘老火’就是化石能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氣’,因為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導致難以持續利用,所以人類必須發現新的火,新火就是風能、太陽能、水能,這就是能源轉型的大趨勢。”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戴彥德在出席由國際能源網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光伏產業論壇”上的一番話,發人深省。
作為數十年從事能源經濟、能源發展戰略和能源規劃、能源系統效率分析以及能源管理信息系統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的專家,戴彥德深諳中國能源故事的精髓,他坦言:“從人類早期利用的生物質能到后來利用煤炭再到后來發明內燃機,利用油氣,人類最終要實現對太陽能的永續利用,這就是能源的故事。當下能源轉型的故事正在發生,每一位能源行業從業者都是這個故事的主角。”
中國經濟沒有被疫情打倒
在戴彥德看來,當今這個時代,正是中國能源故事在抒寫最輝煌一筆的時候,雖然持續了三年的疫情,但中國能源和中國經濟不僅沒有被打倒,反而還更加充滿生機。
戴彥德介紹道:“國內GDP名義增長5.8%,山西、內蒙、寧夏、新疆等地GDP名義增速超過10%,形成能源資源大省引領經濟增長的發展格局。能源消費結構得以優化,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了0.8個百分點,但煤炭消費總量卻再創新高,2022年煤碳消費量42.5億噸(初步統計)超過2013年峰值,煤電比重雖然下降,但依然是最主要的電源形式。尤其值得欣慰的是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躍升階段,2022年風電、水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均創歷史新高,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2.1億千瓦,甚至超過了煤電裝機量。”
對于中國能源取得的成績,戴彥德感觸頗深地說:“我搞能源搞了一輩子,沒有想到今天,我國可再生能源在整個電力構成中能占據這樣的位置,它竟然能在全國發電總裝機占比達到47.3%這樣高的比重。”
在戴彥德看來,三年疫情的困擾下,中國經濟和能源產業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一方面是國家在宏觀經濟上的英明決策,另一方面則是大型新能源基地加速建設推動了可再生能源走向規模化發展之路。
實現“碳中和”需要從科技上做文章
戴彥德接下來介紹了全球實現“碳中和”的背景和發展脈絡,他對于實現“碳中和”過程中,我們國家所面臨的壓力表示擔心。戴彥德指出:“實現‘碳中和’是大勢所趨,全球已經有136個國家、115個地區宣布‘碳中和’目標,從歷史角度看,‘碳中和’是推動人類文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的重大舉措。‘碳中和’的本質是人類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創新依賴的重大轉型。”
戴彥德認為,我國實現“碳中和”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一方面是我國的電源結構中火電占比超過50%,火電的先立后破應該如何去做?其他清潔能源是否能支撐起我國的電力需求?更重要的是,實現“碳中和”亟需顛覆式的技術進步,種種一切都需要人們共同努力,由此可見,對于中國來說,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緊、任務重。
中國需要實現“碳中和”,需要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需要在科技領域做文章。
不僅如此,實現“碳中和”還要從大處著眼,解決能源安全問題。
戴彥德指出:“實現‘碳中和’需要減少甚至是斷絕使用化石能源,但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7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將近40%,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尤為重要。”
有了對上述問題的認識,中央對“碳中和”的部署明確而堅定,國家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謀篇布局,為實現“碳中和”做好了全國統籌。
實現“碳中和”提升能源效率是關鍵
實現“碳中和”,不可避免地要改變當前的能源結構,戴彥德認為,實現碳中和有三大路徑,第一是要轉變發展模式,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減少周期性浪費;第二是要轉換供應模式,努力擺脫對傳統能源高度依賴的同時要大力開發低碳甚至是無碳的具備連續性、可再生性、能永續利用的非化石能源;第三要改變生活方式,讓人們的生活變得簡約、節能。
對于未來的能源結構,戴彥德做出預測,他認為化石能源中期目標要減煤、控油、增氣,長期目標則要化石能源退出能源市場,屆時,非化石能源要提速發展,核電倍增、水電收尾、風電10倍增、太陽能發電20倍增。煤炭則向兜底的保障性能源過渡,從燃料性質變身為原料性質,但煤電本身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因為未來的碳封存和碳捕集技術的進步,很可能影響煤電未來的命運!
戴彥德最后強調:“實現‘碳中和’是一場深刻系統的社會變革,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2050年,能源經濟的效率是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三倍,并且要顛覆現在的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從15%提高到85%,電力系統85%的份額是非連續電力,彼時電力系統如何重構,需要顛覆性的技術加持。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但提高能源效率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