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這個行業的發展,并開始考慮哪一天也能用上屬于自己一輛電動汽車。但許多人心中也充滿顧慮,被電動汽車的很多傳言所左右,其實大部分都是不實之說。本文為大家揭秘電動汽車的五大謠言,讓大家了解謠言背后的真相。
以下是從電動汽車的電磁輻射、電動汽車容易爆炸、電動汽車與燃油汽車污染、下雨天充電、補貼政策對行業發展等五個方面,通過相對專業的解釋并結合現實生活例子的對比,來破除對新能源汽車的誤解和誤導。 作為從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每個從業人員,都應該還原事實,傳播真相。我們普通消費者,通過此篇文章解讀,應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有更清楚的認識。
1.純電動汽車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害
這種說法主要基于電動汽車的電池系統對人體產生輻射,長時間開電動汽車就相當于坐在了輻射源上,甚至會引起不孕不育、脫發、致癌等危言聳聽的言論。

事實上,電動汽車電磁水平遠低于常見電器 輻射值比普通筆記本還低。
首先,我們要理解一個概念,什么叫做輻射,它有哪些種類,怎樣的輻射值才對人體產生危害?輻射包括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核輻射,比如X射線。另外,非電離設備包含部分的核電光、紅外線,廣播電視、家用電器等。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頻率低于100赫茲時,主要是通過感應電場和感應磁場對人體產生相應的影響;第二部分是在頻率更高時,對人體產生熱效應,比如紅外線,它能導致發熱對身體形成熱效應。
至于感應的電場和感應的磁場,比如感應的電流,跟高壓電流是一樣的,會影響到人體的電信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對于生物體的作用,不同頻率的電磁源,對人體作用是不同的,核輻射和非電離輻射不能混在一起。對生物體產生多大的影響,取決于波長(頻率)及其能量的大小,并且只有在超過人體補償機制的生物作用時才會對健康造成有害的影響。
據電動知家微信公眾號了解,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關于電磁輻射電磁場的安全標準,其中電場輻射安全標準為5000V/m,磁場輻射安全標準為 100μT,而我國環境評價標準也將限值定為了100μT。也就是說,普通家電只要低于5000V/m和100μT的數據,其輻射值就是在安全范圍內。同時WHO也已經明確,在環境中極低頻場的存在形式為“電場”和“磁場”,較低頻率的電磁波定義為“電磁場”;而只有非常高頻率的電磁波才可稱為“電磁輻射”。對于我們生活周圍環境所接觸到的電磁場來說,稱為“電磁輻射”實際上是錯誤的,很容易對人造成認知上的誤導,所以WHO反對錯誤引用“電磁輻射”概念,以免引起公眾和確認有危害的核輻射相混淆。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能夠使用到的具有輻射作用的設備的輻射數據如何呢? 從數據上看,手機、電腦的電場輻射及磁場輻射與安全標準當中的數據相差甚遠。那么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體積巨大是否就表示乘坐新能源汽車的輻射安全系數就會降低?其實不然,即使新能源汽車所采用的電池輻射并不高,但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過程當中也已經考慮到電池輻射的問題,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包等都進行了相關的防護措施。
以騰勢純電動汽車為例,其主駕輻射為0.88μT,副駕為0.85μT,后排座位從左到右分別為0.47μT、0.43μT和0.39μT,綜合來看車內各部分的電場輻射小 于5V/m,磁場輻射小于1μT,遠遠比手機和手提電腦等日常設備的電磁輻射要低的多。而其他諸如特斯拉、寶馬i系列、雷克薩斯CT系列等的電磁輻射也屬于安全范圍之內。
所以,消費者完全不必為新能源汽車產生的微量“輻射”擔心,打破普通消費者對于“輻射謠言”的恐懼心理,別讓“輻射致癌”等類似的傳聞成為影響新能源汽車消費的絆腳石。
2.電動汽車更容易爆炸
近期北京蟹島80輛電動大巴被燒毀,廣東的一輛特斯拉高速公路上撞擊護欄失控并引起爆炸,還有剛剛過去的2016年特斯拉的model S自燃、比亞迪E6碰撞起火、電池工廠爆炸等等的新聞,甚至星智能手機Galaxy Note7因鋰電池故障爆炸召回,讓大家更容易相信電動汽車似乎確實更容易爆炸起火,真是這樣的吧?

事實上,對于消費者來講,電動汽車電池總體是十分安全的。但是,需要防范的是,在產業大爆發的情況下,個別廠家粗制濫造和產品價格戰帶來對電池防護的忽視,以及對于電動汽車的非法改裝所帶來的隱患。
電動汽車比較典型的事故是自燃、碰撞起火和過充,不管由什么引起,電動汽車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現是電池熱失控。在使用中,鋰電池之所以會發生自燃,就是由于防護措施不到位或產生了嚴重的外力破壞,導致防護失效,而使得金屬鋰與空氣接觸所造成的。為了防止空氣進入,鋰電池都被封裝在密閉容器沖,并為了防止外力破壞通常配以不銹鋼外殼和鋁合金外殼。例如,特斯拉的電動汽車,甚至采用了鈦合金防護板,以防止汽車使用中,尤其是交通事故中對電池容器的損傷。
電動汽車從最初的設計階段就要通過各種方法,最大程度保證安全性。在確定了整車設計以后,車企會針對汽車的每一個零件、系統進行嚴苛的測試,這一階段通過后,才能進行整車測試,而整個研發測試過程通常需要長達幾年的時間。在確定了測試理念之后,還會對每一個電池單體進行不帶保護框架的“裸測”。每個零部件測試做完以后,還要進行一個系統級別的測試。這個系統級別的測試有大有小。在這一階段的測試中,白車身、電池和碰撞結構將組合成一個系統,進行系統級的安全性能測試。最后便是整車測試,為了最大限度保證車輛在極端工況下對乘客的保護,還會有側柱碰、翻滾實驗、火燒實驗等國內碰撞標準之外的測試來提高品質標準。
雖然鋰電池起火、燃燒甚至爆炸的隱患目前仍無法完全消除。但以目前導致新能源汽車發生自燃的案例來看,沒有一個是由于正常行駛狀況下電池組自燃爆炸造成的。更多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爆炸自燃來自于極為嚴重的交通事故和車內電器設備的不當改裝。在近千度的高溫炙烤靠下,鋰電池才最終被引燃。
燃油車也會自燃,傳統車的汽油箱,也具有危險性,每年發生的傳統汽車自燃以及碰撞起火事故也不在少數。作為能量載體,鋰離子電池必然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這種危險性完全可以通過系統的措施來加以控制。
3.電動汽車比傳統汽車更污染?
有人認為,盡管新能源車不直接排放廢氣,但發電過程也需要耗能。一些靠增加電池量來提高續航里程的新能源車,甚至還不如燃油車低碳環保。
電動汽車清潔、高效和低噪音,比傳統燃油汽車環保是毋容置疑的。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在不斷提高,不會也不可能靠增加電池容量來提高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
目前,雖然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比重確實不高不到40%,但國家在進行能源結構改革,不斷淘汰落后產能,這個數據每年都在提高,能源的來源會越來越清潔。而燃油車的尾氣排放直接排放于大氣中,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的控制和回收,誰的污染更高顯而易見。調查研究表明,交通能源消耗也是造成局部環境污染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平均而言大氣污染的42%來源于交通運輸。在城市里,為了等候交通燈,必須不斷地停車和起動,這既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浪費,又增加了業已十分嚴重的空氣污染,而電動汽車在遇到剎車減速或下坡行駛時,可以通過電子控制器將車輛的行車動能。再生地轉化為電能并貯存于蓄電池之中。電動汽車的起動速度相當快,在遇到紅燈停車時,還可以不必讓電機空轉,大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重新起動,也不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可以減少空氣污染,與燃油汽車相比,由于電動機的運行噪音通常比燃油發動機小得多,電動汽車的運行基本上是寧靜的。而在大城市,汽車噪音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污染而危害到人們的身心健康。
另外,關于車輛報廢后的電池處理,國家已經為動力電池回收政策體系的完善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除盡快完善《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暫行辦法》外,國家將會從加快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標準體系建設,規范管理制度(溯源管理、梯級產品管理、報廢)、出臺動力電池回收激勵政策等方面,推動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發展和政策體系的完善。。
國內外均認為21 世紀是以新能源和環保為主的舞臺,關于汽車工業的未來發展,則是傳統燃油汽車將向高效低排放的電動汽車方向的進化過程。目前已有歐洲發達國家計劃到2030年停售燃油車。主流趨勢如此,你還會認為純電動車不如燃油車環保嗎?
4.下雨天充電會觸電
由于跟“電老虎”有關,大家認為一下雨就很有可能發生漏電、短路等情況,所以不敢在雨天進行充電。其實,充電部件的防水性是有非常嚴格的標準,現在防水等級基本上做到IP67標準(即防短時浸泡常溫常壓下,當外殼暫時浸泡在1M深的水里將不會造成有害影響),包括一些絕緣都是按照最高標準去做,所以說大家可以放心,在一些小雨量級的時候,我們可以放心的在露天去充電,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它也不會出現什么漏電傷人這種事情。但是特大暴雨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建議用戶盡可能的不要去進行充電操作了。”遇到下雨天,大家如果不放心,可以用帆布、塑料等防水的東西遮蓋住電源及接口,就更加安全了。
5.國家補貼政策阻礙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騙補行為,讓大家對補貼政策產生了懷疑。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出在于該不該補貼,而是出在怎么補貼,怎么去監督補貼。現有的補貼政策的出臺是幾年前的問題,這幾年的行業發展,使得進步最快的就是電池,而原來的補貼基本上都是基于幾年前的電池成本來定的標準。因此,就有了去年6-8米客車的補貼甚至大于其制造成本的可能,才出現了大規模的騙補情況。而電動車的另一個領域,中長期必須依靠的乘用車領域,基本上就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從這些方面就能看出一些問題。從2015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就能看出來,純電動商用車的占比是非常大的。這與當前的汽車消費結構是不太一致的。
到2020年,國家逐步取消補貼,而這些年國家補貼的重大意義,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使用環境,使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在初期得到支持。隨著銷量與產量的上升,新能源車單車依靠的補貼越來越下降,隨著使用習慣的養成,相信在5年內,乘用車不用補貼也會形成良好的市場氛圍。
電動知家微信公眾號認為,沒有國家的補貼政策,就沒有現如今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就無法這么快奠定產業發展基礎,更不會以后更好的發展。
總結
2017年5月4日,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印發《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了國家建設“汽車強國”目標,同時強調,路線上要以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整個產業轉型升級;措施上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推動行業內外協同創新。
我國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初衷是環保節能,并借此“彎道超車”變身汽車強國。在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背后,不可否認這個進程中存在這樣活那樣的問題,并需加以指正和完善,但不能否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為之付出的努力。
歷史發展的車輪不會停歇,任何謠言和謊言都將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作者:電動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