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屬于歐洲國家的寒冬也真的要到來了,歐洲眾國因能源危機無法脫困,一大批的民眾恐怕無法負擔高昂的取暖費用。
一些相關人士警告稱,如果天然氣價格、電價繼續飆升,歐洲能源交易商要追加的保證金將被進一步推高,可能導致歐洲能源企業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是破產關門,進而波及到整個歐洲。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隨著危機的加重,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開始尋找其他出路,以緩解國家能源短缺的問題。
秋冬季的臨近,歐洲眾多國家都開始各自思量,能源價格飆升和供應的缺口該怎么補?現在北溪管道炸了,天然氣想用都用不上了怎么辦呢?
所以歐洲多國近期調整相關能源政策試圖應對,各國對碳中和的目標也開始各自揣測和做出調整,歐洲大陸一場環保主義的左傾激進主義路線開始出現動搖。
此前,歐盟承諾在2030年之前,減少55%的碳排放,德國也計劃在2030年左右完全淘汰煤炭。
但是現在,各歐洲國家已經是將此前的承諾拋棄,要是那位“環保少女”格蕾塔出來演講那估計得是破口大罵,畢竟現在歐洲國家已經將環保目標徹底拋棄了。
近日來,德國、奧地利、荷蘭等國紛紛取消或改變了各自提出的碳中和目標,集體爆出了同樣的重磅新聞:放棄碳中和。
我們一起來關注,最近荷蘭計劃取消燃煤能源生產上限,把燃煤發電量控制在總電量的35%;德國已經大規模重啟煤電生產,預計冬季的燃煤發電占比將提高至35%左右;而英國國家電網則決定延長兩座發電廠的4臺燃煤發電機組的使用壽命。
現在已經有多個歐洲國家相繼宣布退出《能源憲章條約》,就比如西班牙和荷蘭,而在歐盟峰會期間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做出退出《能源憲章條約》。
其實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現實就是歐盟國家需要借助煤炭來應對天然氣斷供的風險,今年的這場能源危機對于歐洲各國而言又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同時也是在給所有人一個警示:擺脫能源進口不再受制于人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長期命題,歐洲各國曾經設想的碳中和現在被他們自己打破,而我國仍在發展光伏、風電和水電,努力發展儲能解決能源問題。
現在眾多歐洲國家不得已打破碳中和目標,只能是面對能源危機的一種緩兵之計,但是這并不是長期之計,唯有新能源的發展才能解決今天面對的一次次能源威脅,某種程度講,全世界在發展新能源方面都是站在同一陣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