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鄭晨燁 深圳報道 9月27日午后,力高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潘瑋瑋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客戶的聲音:“我這兒有個項目,45ft,120MWh,什么時候給我一個方案?”
MWh即兆瓦時,是衡量儲能系統容量的常用單位,1MWh意為一小時內輸出1000度電,而這個項目用的是集裝箱式儲能,45ft就是指集裝箱的尺寸是45英尺,掛掉電話后,潘瑋瑋向記者解釋。
這個咨詢電話所指的項目是一個典型的工商業儲能項目,根據中國化學(601117)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的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并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就達到了51個,裝機總規模達919.35MWh。與之相較,去年上半年并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項目總個數為47個,裝機總規模僅為351.92MWh。
類似這樣的需求咨詢,潘瑋瑋現在每天能接到數十個,作為一個已經進入電池儲能行業六年有余的老銷售,今年以來儲能市場被他評價為:“生意好到人手跟不過來。”
不過,在潘瑋瑋眼中,今年以來儲能需求最旺盛的市場其實并不在國內,而在歐洲。
需求“井噴”
“今年上半年歐洲市場的光儲一體化需求才叫‘井噴’,相比起來,國內的光儲需求并沒有增加太多,主要是咱們的電又穩定又便宜,一般最多裝個光伏,很少有人愿意再花成本裝一套儲能。”潘瑋瑋說。
但記者注意到,早在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九部門就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完善儲能參與各類電力市場的交易機制和技術標準。規劃中指出,要發揮儲能“調峰調頻、應急備用、容量支撐”等多元功能,促進儲能在“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多場景應用。
在國內裝機規模翻倍式增長,加之政策強力驅動的背景下,為何國外光儲市場需求擴張得更快呢?對此,潘瑋瑋告訴記者,這是由于市場需求的差異所造成,歐洲市場的光儲需求剛性要強于國內。
他向記者介紹稱,在歐洲市場上,儲能系統主要作為分布式光伏的配套,即裝了光伏發電系統的家庭用戶,通常會再配上儲能系統,而國內的項目則多以大型工商業儲能系統為主。
嘉興一家小型光伏企業的技術工程師郝哲亦向記者表示,當前儲能系統的應用場景主要覆蓋發電側與用戶側,其中在發電側,儲能系統主要起到幫助風、光電站進行消納,及調峰調頻,保障能源的穩定輸出,而在用戶側,則主要應用于大型工商業企業。
“對于工商業用戶來說,配置儲能可以很好地利用分時電價的價差,達到‘削峰填谷’降低用電成本的目的,以及對于部分夏季電力供應緊張的區域,當地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限電’帶來的影響。”潘瑋瑋說。
據記者了解,所謂“削峰填谷”是根據分時電價機制,通過在電價低谷對儲能系統充電,在電價高峰時放電從而實現“電價套利”的一種模式。
東方證券曾在去年底的一份研報中測算,以江蘇省高耗能工業用戶為例,假設用戶安裝20MWh儲能系統,放電深度80%,系統初始投資成本為1.6元/Wh,電池壽命10 年,每年運行360天,折現率5%。則根據江蘇省分時電價機制,儲能系統可以進行2 充2 放,分別在低谷和平段充電,在2個高峰時放電,通過套利獲得收入,那么,投資回收期為3.9年,項目IRR(內部收益率)為21%。
“除了需要‘削峰填谷’降低用電成本的企業,對于普通老百姓(603883)來說,放著好好的市電不用,花幾萬塊錢買套儲能放家里完全沒必要,而且咱們的電力供應也很穩定,你就像深圳,多少年沒有過停電的事,也沒有裝套儲能預備停電的需求。”潘瑋瑋說。
但是這些讓國內居民習以為常的用電場景,在眼下的歐洲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比如,在8月29日,法國電力現貨市場價格創下了733.64歐元/兆瓦時的歷史新高,而在去年同月,這一價格還在120歐元/兆瓦時左右。若按照9月29日的匯率換算,相當于法國普通家庭每使用1度電就要花費人民幣5.1元,相比起中國城市居民用電平均0.5元/度的價格堪稱“天價”。
在滬上一位光伏行業研究員馬志看來,造成歐洲電價飆升的原因,除了國際地緣沖突推動主要的歐洲大國能源供需短期失衡之外,也與歐洲主要的電力出口國法國的電力供應下降有關。
“歐洲電網有超過300條跨國互聯線路,電力交換能力超過100GW,而一直以來,法國都是歐洲各國的緊急電力供應方,尤其是在這個冬季,當許多歐洲家庭因為缺氣不得不用電取暖時,如果法國的電力供應不足,負荷短缺很可能就會殃及其他鄰國。”馬志向記者分析稱。
他進一步告訴記者,由于設施老化,法國很大一部分核電站都處在維修狀態中,目前法國56座核電站有一半尚未并網,雖然在9月初,法國能源轉型部長阿涅斯·潘尼爾-魯納赫曾表示,法國電力公司EDF已承諾在今年冬天將所有核電站重新投入運營。
“按照法國人的效率,想要實現這個承諾難度不小,所以,目前德國一些地方政府,也在宣傳要居民做好應對這個冬季發生停電的準備。”馬志向記者表示。
能源緊缺、用電昂貴、電力系統不穩定,面臨“三座大山”壓頂的歐洲各國民眾,不得不開始考慮“自救之道”。
在今年五月,歐盟發布了一項名為REPowerEU的草案,計劃從節能、能源供應多樣化、加速推廣可再生能源三方面減少終端部門化石燃料消費,快速推動歐洲清潔能源轉型,構建更具彈性的能源系統。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所有新建筑以及能耗等級D或以上的現有建筑,都應安裝屋頂光伏設備”。
“對于歐洲市場的用戶來說,儲能通常是作為光伏的配套安裝,我們也叫戶用光儲系統,它能夠幫助普通的家庭盡可能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潘瑋瑋告訴記者。
“白天要是家里有人,那通過光伏發電滿足用電需求,要是家里沒人,就可以直接給電池充電了,到了晚上再自動切換,用電池端的直流輸出,通過逆變器切換成交流電和對應電壓給電器用電。”他進一步描述。
記者了解到,一套常見的戶用光儲系統,通常包括光伏發電系統+儲能逆變器+電池,目前市場中大多數光儲系統采用的電池多為壽命及能量密度更高的鋰電池。
潘瑋瑋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以其所經手的歐洲市場的光儲項目為例,按照用電需求、光伏發電量、電池容量1:1:1進行配比,一家典型的年耗電量為4000KWh的家庭,配備一套年發電量同樣在4000KWh的光伏系統,以及4KWh儲存容量儲能系統,可以實現60%左右的能源自給率,假如不配套儲能的話,自給率就會降到30%左右。
除了能解決歐洲市場用戶實實在在的“缺電”需求之外,裝上一套光儲系統也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真金白銀”的收益。
馬志告訴記者,以德國為例,按照發電功率的不同,德國實行的住宅光伏上網電價也不同,截至9月份,對發電功率小于10千瓦的系統,其上網電價為8.2歐分/千瓦時,而功率在10至40千瓦之間的系統,其上網電價為7.1歐分/千瓦時,而對發電功率大于40千瓦的系統,其上網電價就只有5.8歐分/千瓦時。
“對于普通的德國家庭來說,購置一套戶用光儲系統,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邏輯下,不考慮補貼收益率就可以達到15%以上,回收期6-9年以內。”馬志粗略向記者估算稱。
潘瑋瑋則表示,國內的光儲產品在海外的售價并不算低,對于目前歐洲市場常見的日常耗電量5KWh的單戶住宅,通常會配置儲存容量在5至8KWh左右的電池,僅電池采購成本就在5500至9000歐元左右。
“好在人家當地政府也有補貼政策,2018年以前,德國有專門的資助光伏安裝的政策,一共向市場發放了5.6億歐元的補貼,雖然這項政策現已退出市場了,但德國復興銀行還在專門為安裝光儲系統的家庭提供低息貸款,單項目貸款金額最高能達15萬歐元,還有7.5萬歐元的還款補貼,完全可以覆蓋前期安裝光儲系統的投資成本。”潘瑋瑋說。
根據彭博新能源的數據,僅2021年全球儲能裝機量就達到了22GWh,同比增長105%,其中分布式儲能裝機約5.6GWh,同比增長40%,分布式儲能中戶儲裝機量約4.4GWh,同比增長約56%。
擴產潮、行業亂象及“芯片問題”
記者注意到,在海外市場中,擁有能源自給、政策驅動以及較高投資回報等特點的戶用光儲系統,正讓國內一眾大小廠家掙得盆滿缽滿。
例如,國內的戶用儲能頭部企業派能科技(688063.SH),在今年上半年就實現營業收入18.54億元,同比增長171.94%;實現扣非凈利潤2.65億元,同比增長79.01%,其中,該公司上半年在海外市場實現營收達17.38億元,占總營收之比高達93.74%。
而另一家知名儲能電池廠商鵬輝能源(300438)(300438.SZ)也在上半年實現營收40.6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5.58%;實現扣非凈利潤2.49億元,同比增長137.90%,該公司上半年在海外市場的營收則為5.01億元,同比增長29.41%。
鵬輝能源在中報里指出:“海外市場,尤其歐洲市場,多個因素驅動市場。海外疫情反復,刺激民眾對能源獨立、電力獨立的需求。另外歐洲居民電價偏高并持續走高,光儲經濟性凸顯,歐洲儲能市場景氣度高企。”
據行業咨詢機構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今年2月份發布的預測數據,到2025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476GWh,2021至2025年均復合增長率或將超60%。
在此背景下,產業內各家公司也紛紛吹響了擴產能、搶市場的號角。
9月21日,欣旺達(300207)(300207.SZ)發布公告稱,已與義烏市政府簽署《項目投資協議書》,雙方協定在義烏市政府轄區內投資建設“欣旺達義烏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入約21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160億元,計劃建設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總產能約50GWh生產基地。
9月28日,億緯鋰能(300014)(300014.SZ)也發布公告稱,擬與沈陽市人民政府、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就公司在沈陽經開區管委會范圍內投資建設“億緯鋰能儲能與動力電池項目”。該項目規劃產能40GWh,預計總投資100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項目投資5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0億元),建設20GWh儲能與動力電池智能制造工廠及配套設施。
同樣在9月28日,深市“一哥”寧德時代(300750)(300750.SZ)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擬在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投資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生產線,項目總投資不超過140億元。
“隨著全球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未來幾年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邁入‘TWh’(太瓦時、1TW=1000GW)時代。為抓住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滿足公司未來業務發展和市場拓展的需要,確保客戶訂單及時履約交付,公司擬相應進行產能建設,進一步完善生產基地布局。”寧德時代在公告中如是稱。
“我個人感覺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手不夠,生意做不過來了。”在記者詢問潘瑋瑋眼下其所在行業是否存在一些困難時,他如是告訴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潘瑋瑋所在的公司其實主營業務為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即電源管理系統),而儲能其實是該公司在數年前就布局的一條賽道。
“BMS可以理解為電池系統的大腦,它是一套軟硬件結合的系統,比如新能車的動力電池,電池組動不動就串上千個電芯,單節鋰電池間存在容量、電壓上的差異,很容易造成散熱不均或者單體電池過度充放電的現象,BMS就是針對這一情況研發的管理系統,能夠有效提升電池組壽命與安全性。”郝哲向記者解釋稱。
“我們公司主要做48V-1500V的高低壓儲能BMS,其實從車規級BMS切到儲能BMS那叫‘降維打擊’,雖然我們現在主要做板子(BMS),但是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也有在推進。”潘瑋瑋略帶自豪地告訴記者。
在潘瑋瑋眼中,戶用儲能行業的進入壁壘并不高,國內有許多并不具備生產能力的廠商,僅依靠采購電芯+儲能逆變器,再通過產品集成后與貿易商合作,就能進軍海外市場“撈”上一筆。
“市場未來還是會屬于擁有一體化生產能力的企業,電池你可以買,但是逆變器和BMS的生產能力肯定是要有的。”他進一步補充稱。
在采訪的過程中,潘瑋瑋還向記者提到了一個他觀察到的行業現象,即人為制造壁壘。
“去年有一個海外的貿易商找我,說接了一個美國的光儲需求,問我們能不能給某品牌的逆變器做適配,但當時這個品牌把他們的通訊協議給關了,這代表你要是用他們家的產品,就要一體化全套采購,不存在自行集成、多方比價的可能性了。”他向記者舉例說明。
東吳證券在今年7月發布的一份研報中亦曾指出,戶用儲能核心壁壘在于與儲能逆變器的適配和渠道優勢,例如,儲能系統中的BMS與儲能逆變器需要適配,儲能逆變器控制器通過CAN(控制器局域網絡)接口與BMS通訊,獲取電池組狀態信息,可實現對電池的保護性充放電,確保電池運行安全。
潘瑋瑋告訴記者,在眼下儲能市場需求高速增長,各家廠商爭搶市場份額時,或許不會人為制造壁壘,但當未來市場深耕存量空間時,諸如上述關閉通訊協議以迫使經銷商一體化采購的案例或許會越來越多。
此外,在東吳證券(601555)的研報當中,記者還發現這樣一段內容:”根據PV magazine(新能源行業權威期刊)的調研,消費者購買儲能電池時考慮的最大因素是品牌聲譽,消費者很少會知道所用的電芯和零部件的來源,而海外渠道認證周期復雜且比較長,儲能廠商與下游集成商、安裝商的渠道構建與維護尤為重要。”
潘瑋瑋表示,其所在公司當前也建設了直接通往海外市場的銷售渠道,會直接對接當地集成廠商,了解需求后,在從國內安排生產發貨。
“其實終端用戶需求基本就那幾種常見的場景,我們已經有一些固定類型的產品。”在記者就海外用戶具體畫像一事咨詢潘瑋瑋時,他如是回答。
在派能股份的中報中,記者也發現了這樣一段表述:“對于境外市場,公司主要采取在各市場區域重點開發和維護大型優質客戶的銷售策略,……報告期內,公司產品的主要客戶群體為儲能系統集成商。”
但在馬志看來,國內儲能廠商當前所反映出的諸如“缺乏直銷渠道”以及“與終端用戶脫節”等現象,也是一個有些危險的信號。
“出海不是簡單的知道自己把貨賣到海外就完了,儲能實際上是一個To C的生意,最講究的就是銷售渠道、營銷品牌的建設。”馬志說。
除了銷售渠道尚待完善,記者還注意到BMS領域當前也存在一定的供應鏈安全問題。
潘瑋瑋對記者表示,在去年,BMS行業也曾遭遇過“缺芯”難題,“當時主要缺MCU(微控制單元),像是TI(德州儀器)、ST(意法半導體集團)都缺貨,缺貨然后漲價,也影響了我們正常的訂單交期。”
郝哲指出,在常見的BMS中通常需要AFE(模擬前端)、ADC(模數轉換器)、MCU及數字隔離器等芯片,其中AFE主要用于采集電池電壓等信息,隨后通過ADC轉換為對應的數值,再交由MCU進行計算處理,而數字隔離器則主要用于避免控制系統低壓電路在電場中遭受潛在的高壓損害。
令人意外的是,記者發現,上述BMS所涉及的主要芯片均十分依賴海外廠商。
“和光伏逆變器的IGBT(功率半導體,用于實現能源轉換)一樣,國內的BMS所使用的芯片也基本依賴進口,國產化率應該還不到10%。”郝哲告訴記者。
而對于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潘瑋瑋認為與國產BMS芯片缺乏市場驗證有關。
“目前各類芯片其實都能實現國產替代,但海外廠商的產品都是經過了長期的市場驗證,但國產芯片在應用工況上,有很多數據都沒有經過驗證,誰也不敢拿自己的產品當小白鼠,出了問題誰擔責任?”他坦言。
馬志告訴記者,當前國產BMS芯片領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諸如中穎電子(300327)(300327.SZ)、賽微微電(688325.SH)及納芯微(688052.SH)等公司均有自研BMS芯片實現量產,但整體的市場滲透率依然較低,且應用場景覆蓋面也相對較窄,更多地被應用于智能手機端,而像是新能車、儲能BMS領域的覆蓋還需一段時間下游應用。
記者亦注意到,在今年4月登陸科創板的半導體“新貴”納芯微也在中報里明確指出:“公司受益于下游光伏逆變器、儲能等新能源市場的迅速發展,迎來新的增長點。”
“供應安全我們也很重視,雖然短期內不會大面積上國產芯片,但我們公司也規劃最遲在2023年實現BMS產品的完全國產化。”潘瑋瑋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