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我們最后一次輕松看車展的機會。”在上海車展展館附近的洲際酒店,記者見到了FMC的對外關系總監丁清芬。“明年我們就要參展了。”她說,“他也剛剛看完展回來。”
“他”指的是FMC首席執行官畢福康。4月20日下午,第一電動網和車云網一起專訪了這位來中國造電動汽車的德國人。這位曾主管寶馬i8項目的工程師相當自信,他說車展上沒有看到達到FMC即將推出車型同一水平的產品。因此FMC有信心做到更好。(點擊進入:第17屆上海車展報道專題)

FMC首席執行官畢福康
設計為王
采訪先從上海車展的觀感開始。畢福康說,總體而言,傳統車企沒什么變化,而新生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方面的進展更為突出。展出的車型存在一種沖突:一方面,量產車型很傳統,另一方面,概念車又遙不可及。缺乏在傳統和未來之間,明年就能買得到的好車。
那么怎樣的電動汽車才能入畢福康的法眼?他說,續航里程無所謂,大家不會差太遠。續航里程是策略,入門級的就短一些。核心不同的是造型設計。在外觀方面,不能過于激進,也不能過于保守,必須取其中,讓大部分人會覺得好看才行。在內飾和用戶界面設計方面,要更加便捷、更加以人為本。
畢福康表示,FMC的用戶交互方式會包括觸屏、手勢控制和語音控制三種模式。“目標是一定要達到和手機一樣操控體驗,而且有更大的屏幕和更快的數據通信速度。”在畢福康展示的第一款車的設計圖中,記者確實看到了更大的屏幕,但并非特斯拉引領的中控豎屏布置。
他還透露,這款SUV車長將介于寶馬X3(4665mm)和寶馬X5(4909mm)之間,但由于電動汽車前部車身不用很長,因此A柱前伸,內部空間會比寶馬X5更大。
通用平臺模式開發
此前,FMC已經透露,他們的第一款車將是售價30萬元起步的SUV。而此次采訪中畢福康介紹,FMC將采用通用平臺開發模式,第一款車將是同一平臺開發的三款車型中的第一個。
第一款車的研發接近尾聲。畢福康說,FMC在慕尼黑的研發中心將在下周凍結這一款車的設計。此前,在硅谷的設計中心,用戶界面設計已經確定。
生產準備方面,“我們和南京政府簽約,工廠年中就要奠基動工,我們負責生產的員工已經進駐,快馬加鞭地趕工。”
畢福康透露,這第一款車將在2019年推出。在此之前,FMC將展開系列的品牌動作:今年年底之前品牌標識將公布;年底會做出一輛非常接近量產車的概念車(show car),展示給消費者和媒體。
要在2019年量產,除了研發和工廠,供應鏈準備也是重要挑戰。畢福康介紹,FMC委任了一位CPO(首席采購官)Stephen Ivsan。他曾負責特斯拉Model S的供應鏈采購。領英上Stephen Ivsan的簡歷顯示,他曾任特斯拉高級采購經理和車輛采購副總監。
供應商的選取方面,FMC希望盡量在中國采購,以控制成本。但由于國內部分產品供應商不夠成熟的原因,最終有30%左右是來自擁有本地化生產的國際供應商,70%左右的供應商來自中國國內供應商。
主攻申請資質,備選合作生產
與其他新興造車勢力不同的是,FMC最重要兩位高管:CEO、CMO(戴雷)都是外國人。這讓人擔憂他們是否會獲得中國政府的造車許可。
畢福康表示,他們完全有信心獲得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理由有二。其一,他理解主管部門并不愿意發放太多牌照,只愿意發放給有能力造車的企業。他相信主管部門會認同,他們是有能力造車的。其二,申請資質有必要的流程和要求,FMC為此投入了足夠的研發力量來落實要求。比如,今年年底南京的研發工程師將達到100多人,明年會有更多。
記者追問,如果沒有獲得資質,FMC會否考慮和有資質的企業合作?畢福康表示,雖然拿不到資質的可能性很小,但只要有風險,他們就有風險處理機制,對此已經有了一些計劃和想法,包括和其他有資質的企業合作。
可靠的商業模式:賣車賺錢
如今的新興造車勢力,言必稱商業模式創新。畢福康也提到FMC有可靠的“商業模式”,就是賣車賺錢。
為了賣車賺錢,畢福康說,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足夠的規模,二是要高端定價。
FMC定位高端,高端品牌如何賺錢并不是秘密。畢福康說,傳統高端車型需要一個很好的技術平臺走量,FMC會通過共用平臺,推出多款車型,逐步實現一年生產30萬輛的規模。
在營銷模式方面,FMC會因地制宜。在美國和中國的一線城市,FMC將盡可能采取互聯網直銷的模式,而中國三四線城市可能不適用,因此還會是傳統的經銷模式,但也希望推動直銷模式。他說,以前車企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傳統,必須改變。
來源:第一電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