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在大觀經濟開發區皖河片核心啟動區光伏發電項目基地,一塊塊已經拼裝完成的深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仰著23度的角朝著太陽,正在吸收光能發電,基地處處可見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在此基地以北的海口鎮巨網村項目基地漕河水面,一臺吊機正在將管樁裝船,運往水面打樁機位置,工人們用浮船運送支架、光伏板到已經立好的管樁,有序安裝。
目前,這是安徽省單體最大的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由國能神皖(安慶)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投資7.9億元建設,主要分布在大觀經開區皖河片和海口鎮巨網村,占地總面積3600畝。這些原先的荒地、水面、灘涂等,因為光伏發電項目正在發生改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初步顯現。
“我們現在分兩個區域、兩個施工隊伍,每天400多人施工。我們按照節點計劃,有序組織人力、物資、設備、器具,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全力搶抓進度,確保在6月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項目總承包單位副經理陳士君說。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其中光伏項目被寫入農村發展規劃中。《規劃》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動農村地區光伏、風電發展,推進農村生物質能源多元化利用,加快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農村清潔能源利用體系。
國能神皖光伏發電項目是大觀區2021年招商引資項目,也是安徽省2022年能源重點項目。項目采用“分塊發電、集中并網”方案,2021年9月開工,12月實現首次并網發電,大觀經開區管委會積極推動,實現了“當年跑項目、當年建設、當年發電”。
公司負責人汪學兵介紹,項目共建設200MW光伏電站,同步配套建設一座220kV升壓站及單回220kV送出線路。全容量并網后,年發電2.11億kW·h,年銷售收入7260萬元,創造稅收1300萬元。
這一項目為“農光互補”“漁光互補”復合型光伏發電項目,其有效利用地面資源,形成了“板上發電、板下耕種、板下養魚”的綜合利用新模式,在進行光伏發電的同時,板下地面資源還可同時進行耕種、養魚等。
“我們村土地、水面共流轉了1800畝建設光伏電站,涉及村民400多戶。流轉土地、水面的村民每年可獲得流轉費用,而這些土地、水面還可進行二次流轉,發展種養產業,二次流轉同樣能夠獲得租金。”巨網村第一書記汪傳龍說,“我們也正在謀劃種植一些價值高、銷路好的經濟作物,水面放養魚和小龍蝦,或種植水生作物。”
目前,國能神皖公司正在與安慶市農科所進行對接,辟出50畝區域,嘗試“稻蝦共養”、菌類種植、水生蔬菜等種養模式,探索光伏板下地面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最大化,為板下地面資源開發提供參考。目前,其作為科技項目已經立項,正在選種、設計階段,預計6月份實施,3-5個月即可見效、推廣。
經濟效益顯而易見,除此之外,國能神皖光伏發電項目還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項目通過吸收光能發電,每年可節約標煤6.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4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195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3200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將有力推動安慶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未來國內產品如果沒有綠電認證,出口將寸步難行,比方說出口一部手機到歐洲某個國家,會被要求其生產過程所耗電能中綠色電能要占據一定比例。能源結構的優化提升,對安慶產品出口有實打實的好處,從而促進經濟發展。”汪學兵說。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基地附近村民就在基地從事搬運等工作,通過務工增加收入。在今年6月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后,基地日常運維常年需要30-40人,包括專業人員及水面清理、雜草清除等普通工人,能夠有效帶動周邊村民就業,社會效益同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