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頂層設計出爐,支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同時,明確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向。
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從戰略規劃協同推進機制、綠色能源消費的制度和政策體系、能源開發利用新機制、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運行機制等10個方面對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提出發展意見。
《意見》是2022年第一份關于能源轉型的重磅頂層設計型框架政策,將與能源領域“雙碳”系列政策協同實施形成政策合力,成體系地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其中,有多處體現出對發展新能源態度更加明確堅定的“新提法”,比如“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滿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再一次強調要“加快推進風光大基地建設”,且“能建盡建、能并盡并、能發盡發”。可見,我國加快2030年前能源清潔化轉型的態度未有絲毫動搖。
眾所周知,2021年是光伏行業的政策大年,“雙碳”目標啟航,“十四五”規劃、整縣推進、風光大基地、輔助儲能、金融支持等相關政策紛紛發布落地。在政策的引導下,光伏已經成為主力能源,而不再是“替補隊員”。
但過去一年,現實層面終端裝機差強人意,行業內卷史無前例,產業鏈上下游博弈空前。“受指標下發滯后、價格上漲等原因影響,2021年我國光伏裝機量不及預期,由55-65GW下調至45-55GW。”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表示,但2022年光伏裝機在國內巨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儲備量推動下,可能會增至75GW以上。
進入2022年,光伏行業逐漸從喧囂回歸理性。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信號下,開年以來地方“兩會”著眼于穩經濟陸續召開,新老基建將成為托起經濟的重要力量。今年是碳達峰后續政策密集落地年,也是新能源電力等新基建產業建設大年,新基建無疑會更多圍繞在新能源發電、特高壓送電、能源儲存等綠電領域展開。
未來,大能源系統為全球光伏行業帶來發展新契機,光伏智能制造將是智慧能源時代的新趨勢。在低碳發展和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光伏能源被認為是新基建建設的推動器與催化劑。“十四五”新基建的發展熱潮,將加碼助力以光伏為主的制造業企業邁向更大的發展空間。
作為國內領先的環保新能源綜合服務商,東旭藍天(3.350, 0.05, 1.52%)擁有光伏組件生產、電站開發、施工建設、運維等完整光伏發電體系,自持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約1GW,持有量處于民營光伏企業第一梯隊。除此之外,公司還搭建光伏電站智能運維管理平臺,實現光伏電站大數據采集、智能化故障診斷、運維管理全周期的智慧能源管理。
東旭藍天以子公司東旭康圖為平臺,在光伏組件領域持續發力,將其打造成為集太陽能(9.950, 0.50, 5.29%)發電系統研發、設計、生產及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大型高端光伏組件制造基地,可向市場提供高效光伏組件和太陽能發電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中國光伏行業正進入一種全新的“大競合時代”,不同企業之間的結盟與合縱連橫,將在未來3-5年內塑造新的競爭格局。
從投資主體看,“整縣推進”引領下的分布式和“風光大基地”引領下的大型地面電站,是央企國企作為主力軍。而以什么樣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獲得中標,如何與央企國企形成全新的合作關系,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對于民營企業則是新的考驗。
2021年以來,東旭藍天不斷深化央企國企合作,與國家電投旗下吉林吉電新能源有限公司、京能集團旗下北京京能清潔能源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去年11月,吉林省能源局已向吉林汪清下達70兆瓦集中式光伏項目建設規模指標,意味著東旭藍天與吉電合作的汪清三期光伏發電項目即將進入施工建設環節。
東旭藍天以商業模式創新為驅動,持續投入光伏、儲能等綠色技術研發,開創“智慧能源+環保治理”特色產業模式。公司方面表示,將堅定落實國家“雙碳”目標、鄉村振興戰略方向,積極布局多場景零碳解決方案。
需求高增,光之向往。在“內循環”整體戰略規劃下,“落實碳中和,開展新基建”的政策東風給光伏行業帶來足夠廣闊的裝機空間,也促成光伏電站應用領域的多點開花。光伏在服務于國家戰略方面應該能做的更多,可以發揮的影響力更大,這無疑將為行業的蛻變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