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汽車電子、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化、網聯化已成為汽車產業技術發展的趨勢,在智能網聯汽車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無人駕駛汽車已成為國內外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汽車制造商、互聯網企業、各國政府等紛紛啟動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和測試工作。

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已在某些國家和地區逐漸開展,美國、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地相繼立法批準無人駕駛汽車合法上路進行測試。谷歌、特斯拉、百度、福特、奔馳、長安等紛紛開展無人駕駛汽車測試,法國EasyMile生產的無人駕駛公交車EZ10已在芬蘭、瑞士、荷蘭等地正式運營,新加坡無人駕駛出租車nuTonomy也已正式開始營運載客。

測試中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
對于無人駕駛車的商業化,英國、日本等國家初步將該技術的上市時間定為2020年,我國的《中國制造2025》也將無人駕駛汽車作為汽車產業未來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掌握自動駕駛總體技術及各項關鍵技術,建立較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及產業群,基本完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公共道路范圍內無人駕駛汽車測試的支持及開放程度不同,具體見下表:
表1 部分國家/地區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要求


通過上表統計可得出,各國家或地區在進行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時關注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
1、申請主體的性質,如汽車制造商、科技公司等;
2、測試車輛是否配備司機;
3、測試車內是否有可人為控制方向盤、踏板等;
4、測試道路種類及開放范圍;
5、測試車輛“黑匣子”的配備等。
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對無人駕駛汽車公共道路測試的開放及支持程度較大,如已有大眾、福特、奧迪等十幾家公司在美國加州開展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2016年密歇根州新出臺的無人駕駛汽車法規中設立了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規范,在測試車輛剎車和方向盤設置、司機配備方面的要求均低于加州;相對來說,日本在道路測試方面的規定比較嚴格,在測試車輛司機配備、測試路段等方面均提出嚴格要求。我國無人駕駛汽車測試的相關法規正處于制定階段,但也已有沃爾沃、百度、長安等企業開展道路測試。

長安汽車無人駕駛測試項目重慶開跑
截至目前,已有奧迪A7、日產Leaf、通用雪佛蘭Bolt、長安睿騁等車型開展道路測試,尤其是Drive.ai公司和福特分別完成了雨天夜間測試和雪天測試,各主要企業的具體測試車型見下表。
表2 部分企業無人駕駛道路測試原型車統計

主要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場分布在美國、日本、瑞典等國家,分別是美國的GoMentum Station、Castle空軍基地、MCity、Willow Run測試基地,日本汽車研究所、瑞典Asta Zero測試場等,我國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和中國汽研智能汽車測試場也已投入使用。

中國汽研智能汽車測試場
在道路測試過程中,谷歌、特斯拉等均有交通事故發生,對于無人駕駛汽車道路測試過程中的事故責任劃定問題,各國家和地區尚未提出具體規范,尚待進一步研究。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雖然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但各主要國家對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熱度不斷高漲,伴隨著各國智能網聯汽車戰略的不斷完善、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將得以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