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制造業強國,核心原因是缺少原創的科技,具體表現為,截止2015年底,中國的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PCT(國際專利合作條約)對外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方面,我國僅排名世界第六,約是美國的1/6,日本的1/5,不到德國的一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如果進一步比較PCT的授權數量,差距是否更大呢?雖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夠投入少風險小見效快,但是,跟跑習慣的保守創新,如何實現制造強國的快速提振?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PCT
截止目前的媒體報道,同樣是涉及新能源汽車的能量回收領域,僅見上汽的一項原創發明獲PCT美國授權(EDU混動技術),這項技術也是上汽獲得2016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俗稱中國汽車界“諾貝爾獎”)的核心技術,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全球領先,是基于送牌和補貼的政策扶助效應,在市場化的彎道超車中,最能體現飆車實力的,不是國內賽道的發明專利有多少,而是PCT國際賽道的授權專利有多少,沒有美德日傳統汽車強國的對標,能叫超車嗎?

PCT價值與思索
如果,申請發明專利之目的,即不為達標高科技企業而享受財政補貼的圖利考慮,也不為應付考核實現職稱晉升的身份考慮,那么,最權威體現發明專利含金量及價值的方式,就是在該技術領域最領先且有潛在大市場的國家尋求獲得PCT的授權,與申請國內專利的授權補貼相比,政府更鼓勵PCT的申請,對獲得授權的PCT專利給予不菲的獎勵資助,盡管如此,國內通過PCT能拿到授權的專利數量為何還是少?捫心自問,真金不怕火煉的底氣,有沒有?技術含金量的成色,夠不夠?
電池短板,純電動車存亡的命脈
新能源汽車的三大關鍵技術是電池(心臟)電控(大腦)電機(腿腳),其中,電池能量密度低且成本高的短板,是純電動車陷入跛腳困境的唯一原因,目前行業熱衷的飆車提速/互聯網+/智能駕駛,對純電動車里程焦慮的貧血病癥,有痛點緩解的作用嗎?特斯拉的品牌和技術都夠牛,其布局的產能和全球37萬的預售量,都顯示其覆蓋全球純電動車市場的決心和能量,國內純電動車的自主車企,如果市場銷量經常受政策影響而波動,那么,伴隨著退坡機制的補貼遞減和歸零,設想過斷奶后電池短板仍然存在的局面嗎?至于充電樁,美國的居家環境便于充電,但特斯拉僅靠美國市場還能活得好嗎?
再生能量,混動車彎道超車的瓶頸
以豐田為代表的,在完全市場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混動技術,沒有里程焦慮且節油顯著,壓榨發動機富余能量已到極致且制動能量回收也夠成熟,但這些再生能量的補血效應,都是效果有限的間歇發電,雖使混動車的市場表現優于純電動車,但在蠶食傳統燃油車的競爭力方面,仍處于臨界突破的瓶頸狀態,基于此,一種基于吸振器原理的振動能量回收發電技術,通過新能源汽車全路況的邊跑邊發電,實現了電池短板高效補血的增量疊加,即降低了純電動車的電池用量,還提高了混動車的節油效果,達到了兼容純電動車和混動車的通用效果!
羨慕嫉妒恨,逆境當自強
新能源汽車是國家補貼力度最大的行業,卻誘發了某些人玩弄政策的創造性天賦,以補貼名錄的明修棧道,搞套牌騙補的暗度陳倉,雖被監管打臉獲懵逼下場,但作為被隔離在補貼門檻外的創新者,似乎只能是,窮身家之力搏成敗風險,如此反差的業界影響,既有羨慕嫉妒恨,也有鄙視后逆境的正能量,基于創新自信和信念不悔,歷經坎坷的車震發電獲得了PCT的美國授權,這不僅展現了跨界達人的亮劍與鋒刃,更預示著接下來演繹的劍走偏鋒,將使擺脫補貼為特征的彎道超車進入倒計時,逆襲已在進行中,甭管信不信,吃瓜圍觀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