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出,金剛光伏自公布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方案以來,一直與相關各方積極推進相關工作,綜合考慮公司實際情況和資本市場及相關政策變化因素,經審慎分析后,公司決定終止本次向特定對象發行A股股票事項。
金剛光伏表示,目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情況正常,終止本次發行不會對公司生產經營情況與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不存在損害公司及全體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的情形。
從玻璃到光伏
金剛光伏成立于1994年,原名金剛玻璃。創始人莊大建,曾擔任2008年汕頭市奧運火炬手。
莊大建漫畫形象
當時,金剛玻璃作為國內玻璃深加工行業的龍頭企業,主要從事特種玻璃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用在安防、防火防爆等場合,主要客戶群體是房地產客戶,然而金剛玻璃卻沒有搭上房地產大發展的快車,業績反而持續下滑。
2011年其凈利潤為4447萬元,2012年降至2729萬元,2013年降至1168萬元。
2015年,金剛玻璃通過財務不記賬、虛假記賬,偽造定期存款合同,配合營業收入造假虛構銷售回款等方式,分別于2015年、2016年虛增貨幣資金45088.1萬元、32497.22萬元。
之后兩年,金剛玻璃又出現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的關聯交易情況。同時導致其2016、2017、2018年年報出現重大遺漏。
連續巨額虧損后,金剛玻璃又被爆出財務造假。
2020年4月,因財務造假,廣東證監局對時任金剛玻璃董事長莊大建給予警告,并處以30萬元罰款,同時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的措施。
2021年3月,金剛玻璃創始人莊大建的侄子兼金剛玻璃董事莊毓新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汕頭市公安部門刑事拘留。
到這里,金剛玻璃似乎即將走向隕落,一代玻璃大王最終“劣跡纏身”。然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張棟梁和廣東歐昊集團出手了,據公開信息,廣東歐昊集團于2021年4月成為金剛玻璃的控股股東,張棟梁成為實際控制人。
廣東歐昊集團成立于2015年,主營家居、家裝,與碧桂園是廣東省內的兄弟公司。張棟梁直接持有廣東歐昊集團63%股份。
同時,金剛光伏現任董事長李雪峰,2007年入職碧桂園控股集團,任職十年后,加入廣東歐昊集團有限公司,任職歐昊集團智造板塊負責人,2020年5月起任金剛玻璃的董事長。
2021年6月,金剛玻璃宣布跨界光伏行業,投建1.2GW大尺寸半片超高效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
2022年9月,金剛玻璃正式更名為金剛光伏。
異質結之路,負債累累
受益于“雙碳”推進,2021-2022年的光伏板塊紅的發紫,再加之異質結技術路線以超前性被行業看好,金剛光伏受到資金熱捧,股價開始一路上漲。到2022年7月22日,金剛光伏股價漲至67.27元的歷史高位。
在2022年半年報中,金剛玻璃表示隨著1.2GW光伏項目的逐步投產,光伏業務領域實現了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業務收入1.47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7.08%,玻璃深加工業務領域實現了收入0.44億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2.92%。
同時,金剛玻璃繼續宣布與控股股東共同投資建設4.8GW高效異質結光伏及組件項目,公司主營業務完全向光伏偏移,原有玻璃深加工業務不斷收入,上半年該板塊營收同比減少76.21%。
至此,金剛光伏似乎已經成功轉型光伏公司,未來即將一帆風順....
等等,事實果真如此嗎?
陽光下的肥皂泡只是看起來絢爛,其實一戳就破。
早在轉型之前,金剛光伏就已深陷經營困境。2021年虧損高達2.02億元。為了維持光伏業務,資不抵債的金剛光伏,全靠借款謀生。2021年7月,金剛光伏向大股東歐昊集團借款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借款期限不超過2年,借款利率不超過5.39%。
轉型光伏,是公司追熱點的一次投機,實際上它并沒有做光伏的基礎和實力。
今年4月,金剛光伏與歐昊集團合資設立的金剛羿德4.8GW高效異質結電池片及組件生產項目順利實現首線全線貫通,首批210半片雙面微晶異質結電池片已于酒泉生產基地成功下線。
這也標志著光伏行業第一個GW級210半片雙面微晶異質結電池生產基地正式進入量產階段。
但實際數據顯示,金剛光伏產能利用率只有兩成。2022年,金剛光伏電池生產線實際產能為1000MW/年,產量為208.16MW,約占實際產能的20.82%,計劃產能1.2GW/年;組件產線實際產能為500MW/年,產量為109.93MW,約占實際產能的 21.99%。
并且,不管是新建生產線還是購買設備,都需要大量的現金支撐,異質結技術的成本投入又較高,在技術路線未成熟的情況下就選擇盲目擴產,對于負債累累、資不抵債的金剛光伏來說,根本是雪上加霜。
如此低的產能利用率,也讓金剛光伏受到了深交所的關注。深交所要求金剛光伏說明公司電池產線實際產能與計劃產能存在差異的原因及電池產線、組件產線產能與產量差異較大的原因,并結合多方因素論證公司是否存在產能過剩風險。
2023中報顯示,公司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板塊實現營收2.89億元,在營收中占比為91.51%,同比增幅97.04%。但是,公司光伏板塊并不賺錢,看似處于一個邊生產邊賠錢的狀態,光伏板塊營業成本達到3.01億元,超過了營收,毛利率為-4.13%,較上年同期-5.50%。
截至2023年6月30日,毛利率為-1.13%,負債率則來到了101.28%,已處于資不抵債的水平。
如今,金剛光伏已經連續5年處于虧損之中,且虧損還仍在擴大之中。據其三季報,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實現4.01億元,同比增長36.48%;但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1.73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6.29%。
苦苦支撐的金剛光伏,在今年5月發布公告稱,將定增補血,擬募資20億元用于異質結電池等項目。
何去何從
回到開頭,盡管金剛光伏在公告中表示,此次終止定增不會影響公司的經營與發展。但仍有不少業內認為,失去此次定增的資金后,金剛光伏因大規模擴張異質結產業所產生的資金缺口或進一步擴大,恐面臨退市風險。
相較于TOPCon,異質結電池生產流程簡單,因而成為眾多跨界者首選,實際上異質結各個環節的制造難度較大,對清潔度、精細度、均勻性和連續性的要求非常嚴格,成本要求較高,入局并不容易。
押注HJT尚未給金剛光伏帶來實質的業績,高昂的資產負債率已顯示出其巨大的債務壓力。當下,HJT技術并不成熟,頭部企業大舉擴產,IBC和TOPCon技術崛起,層層重壓之下,不知金剛光伏能否熬過這個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