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通威簽供銷合計96億元大單
10月9日,“光伏跨界者”華民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鴻新新能源與通威股份旗下多家公司簽訂采購合同,擬采購原生多晶硅料合計5.68萬噸,預計合同總金額51億元;與此同時,鴻新新能源擬向眉山通威及其關聯方銷售單晶硅片合計15.20億片,預計銷售金額為45億元;供銷兩端合計96億元。
根據兩則簽約合同,一是約定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2026年末,華民股份及鴻新新能源向永祥多晶硅、永祥新能源、內蒙古通威、云南通威及永祥科技采購原生多晶硅料合計56,800噸。
二是約定自合同生效之日起至2026年末,眉山通威及其關聯方計劃向鴻新新能源采購單晶硅片合計152,000萬片。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交易雙方中,永祥多晶硅、永祥新能源、內蒙古通威、云南通威、永祥科技及眉山通威等均屬通威股份旗下公司。
換句話說,華民股份擬斥資51億元向通威股份購買原材料多晶硅料,同時再銷售給通威股份45億元的單晶硅片。
跨界光伏 大舉擴產
公開資料顯示,華民股份成立于1995年,2012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彼時該公司主營業務為耐磨材料領域,不過其業績并不理想。
2022年,該公司再次出現虧損,凈利潤虧損3900.49萬元,同比下降959%;同期營收2.51億元。截至去年末,其總資產為13.31億元。
2022年9月,華民股份通過收購跨界轉型光伏賽道。
彼時,華民股份斥資5.6億元收購鴻新新能源100%股權,主營業務開始拓展光伏產業鏈上游環節。同時,該公司還向實控人歐陽少紅定增募資5.49億元。
在被收購后,鴻新新能源開始大規模推進擴產,位于云南祥云縣年產10GW高效N型單晶硅棒及硅片項目建設加速推進,該項目一期已于今年初點火投產,目前已實現滿產。
今年2月19日,該公司公告稱,擬在安徽省宣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投資建設年產10GW異質結電池專用單晶硅片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約10億元。
6月11日,該公司再次發布擴產公告,控股子公司鴻新新能源擬對外投資建設年產10GW高效N型單晶硅棒、硅片項目二期及新增10GW硅棒4GW硅片項目,項目總投資額約40億元。
一系列的投資擴產大動作,也彰顯了華民股份轉型光伏賽道的決心。
從名不見經傳到“光伏黑馬”
然而,在跨界光伏領域的數月后,華民股份就收獲了訂單。
去年12月底,鴻新新能源分別與安徽華晟新材料、浙江鵬展新能源達成銷售框架協議,擬在2023年向兩者分別供應單晶硅棒1512噸、單晶硅片5000萬片,合同金額均超2億元。
今年5月17日,該公司再次斬獲訂單,其控股子公司鴻新新能源與客戶A達成單晶硅片銷售框架合同,擬向后者供應單晶硅片1.08億片;根據彼時價格預計合同金額超過5億元。
今年7月,該公司又先后與棒杰新能源、先韋能源簽訂單晶硅片銷售框架合同,向后者分別供應單晶硅片8700萬片、6000萬片,預計訂單金額分別為2.5億元和1.7億元。
至今年8月份后,華民股份開始簽訂巨額單晶硅片訂單,其大客戶幾乎都是光伏頭部企業。
兩個月斬獲合計超200億元
實際上,今年以來,華民股份已經簽訂單晶硅片銷售合同累計金額超過216億元,其中與光伏頭部企業的訂單合計超過200億元。
今年8月16日,華民股份控股子公司鴻暉新能源與安徽華晟新能源簽署單晶硅片購銷框架合同,后者擬在未來三年內向鴻暉新能源采購異質結專用電池單晶硅片合計15GW;預計該合同總金額約為55億元。
8月22日,鴻新新能源與一道新能源簽署單晶硅片購銷框架合同,后者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向鴻新新能源采購單晶硅片合計約13.6億片;預計合同總金額約為44億元。
9月5日,鴻新新能源又與正泰新能簽署了約15GW單晶硅片購銷框架合同,預計合同總金額約63億元。
此外,加上本次與眉山通威簽訂的預計總金額45億元的15.2億片單晶硅片合同,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華民股份斬獲的上述四家大客戶大訂單總金額高達207億元,約占全年現有銷售訂單總額的95.7%。
光伏黑馬被質疑“囊中羞澀”
作為光伏領域的跨界者,華民股份在短短一年里“攻城略地”,迅速斬獲包括頭部光伏企業在內的多家大客戶大訂單,累計金額超過216億元,是其2022年營收業績的86倍左右。
不過,華民股份的履約能力卻受到質疑。
在2023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4.34億元,同比增長4.35倍;其中光伏業務營收3.69億元,占比高達85%;凈利潤虧損1.14億元。
截至今年6月底,該公司賬上現金僅為1.05億元;同期其存貨金額大幅躍升至3.82億元,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總額達4.96億元;此外,上半年該公司經營產生現金流凈額為-4.22億元。財務狀況持續透支。
而在履約方面,華民股份去年12月與鵬展新能源簽訂的單晶硅片采購框架協議,后因雙方在產品定位方面無法完全匹配未能達成統一供貨方案而最終終止。因此,該公司還被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解釋說明其履約能力等信息。
如今,對于資金和技術都不占優勢的華民股份來說,雖然手握超200億元的大單,但是在產能過剩與硅片價格大跌的競爭壓力下,其跨界轉型能否成功,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